当前位置:资讯 > 国内资讯 > 水资源开发利用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水资源开发利用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2010-12-13 14:47 分类:国内资讯 来源:新民网

   经过60年建设,淮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格局逐步建立,江、淮、沂沭泗水资源跨流域调水体系初步形成,跨省、跨水系、跨流域水资源调配能力显著增强,基本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灌区建设改造初步建成水库塘坝灌区、河湖灌区、机电井灌区、引黄灌区四大灌溉体系,设计灌溉面积达1.7亿亩,实灌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的不足1500万亩,增加到目前的近1亿亩,万亩以上灌区共有600处。水库塘坝灌区主要分布在山丘区,其中淠史杭灌区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有效灌溉面积约1000万亩;河湖灌区主要分布于淮河及沂沭泗河中下游平原区,其中茨淮新河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为165万亩;机电井灌区主要分布于淮河以北广大平原区,建有配套机电井113万眼,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500万亩;引黄灌区分布于豫东、鲁西南黄河以南地区,建成三义寨等大型引黄灌区13处。近年来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使灌溉面积得到恢复扩大,用水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灌区建设与改造极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城乡供水已建成蓄、引、提水等各类供水工程,设计年供水能力达823亿立方米,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9倍。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基本是向农业供水,发展到向农业、工业、城乡生活和生态供水。以2009年为例,流域总用水量57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377亿立方米,林牧渔畜业用水43亿立方米,居民生活用水50亿立方米,工业及城镇公共用水96亿立方米,生态环境用水6亿立方米。

    农村饮水安全坚持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编制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规划,加强了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建设与管理,建立了多元化投入机制,完善了饮用水源地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制度,启动实施饮水解困工程和饮水安全工程,极大改善了农村居民饮水条件。到2009年,淮河流域已解决2089万人的饮水困难或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调水工程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兴建的江水北调工程,现状引水能力达1100立方米每秒,已建成的江都水利枢纽,设计抽水能力400立方米每秒,经9级提水北上可送入南四湖下级湖,还可抽排里下河地区涝水。20世纪90年代兴建了245公里的通榆河中段工程,引长江水100立方米每秒,对改造苏北东部低产田,开垦滨海滩涂起到了重要作用。建成泰州引江河工程,可引300立方米每秒的长江水到苏北里下河地区。豫东、鲁西南兴建的引黄工程每年引黄20亿30亿立方米。备受关注的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于2002年、2003年相继开工建设,工程建成后,不仅能有效缓解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缺水现状,并将进一步提高淮河流域水资源配置能力。引江济淮工程前期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水电建设淮河流域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支流上游、中游山丘区,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81.6万千瓦。截至2005年底,已建和在建的小水电站装机容量为53.5万千瓦,占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的一半以上,年发电量15亿千瓦时。小水电的建设和发展,缓解了大电网难以顾及的偏远山区用电困难,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内河航运已形成以京杭大运河和淮河干流为架构的内河航道体系,在煤炭、建材等大宗货物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2002年底,流域航道通航里程1.7万公里,其中三级及以上航道1211公里;截至2005年底,全流域已有各类港口码头及装卸点近2000个,货物年吞吐量2.67亿吨;年货运总量达2亿吨,货物周转量400亿吨公里。年货运量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加20倍。

上一篇:四大项目提升浙江省农村饮用水安全

下一篇:全力打造闽商特色的全国性阀门专业盛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