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国内资讯 > 创新是深圳荣获“国家节水型城市”亮点

创新是深圳荣获“国家节水型城市”亮点

2011-09-05 09:15 分类:国内资讯 来源:深圳特区报

            9月2日,在北京召开的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会议上,深圳被正式授予“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也成为广东省内第一家率先获得这一命名的城市。

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吕锐锋昨天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深圳是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也是全国严重缺水的大城市之一,全市70%以上的水源由市外引入,但近年来我市把节水纳入城市发展战略,坚持走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道路,不断创新机制,成功打造出一个节水型城市。他指出,六大创新机制是深圳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的重要经验,也是其最大亮点。

深圳特区报:我市创建节水型城市最重要的工作机制是什么?

吕锐锋: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共创共享的工作新机制。这是我们的一个创新。在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过程中,我市格外重视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企业支持、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一是强化责任落实。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国家《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细化为150多项具体任务,分解到各区政府和19个市直部门,扎实开展节水型企业(单位)创建、节水器具普及、工业企业节水技术改造等五个专项攻坚行动,推动创建工作责任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二是强化资金保障。建立节水专项资金,加大对节水循环利用、技术工艺和产品创新的扶持力度,确保节水投入逐年增加。其中,每年安排1000万元对节水型企业(单位)给予奖励。2010年,全市节水专项资金投入超过4亿元,约占财政支出的3.7%。以上。

三是强化社会共创共享。策划实施节水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活动,连续5年开展“节水好家庭”评选,连续8年举办“饮水思源,关爱东江”节水体验活动。各行业用水、节水、排水行为日益规范,市民节水认知率由35%提高到90%以上。

深圳特区报:创建节水型城市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我市是怎么做的?

吕锐锋:最重要的做法就是立足结构调整,建立产业发展节水新机制。我市大力促进产业发展从“以用水需求定供水能力的需水型”向“以节水约束产业结构的适水型”转变。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创新。

一是将节水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相结合。将万元GDP取水量作为产业导向目录的核心指标,在产业准入中强化节水刚性约束,控制新增项目用水总量。关停并转一批耗水量大、污染环境的印染、皮革、电镀等企业。2010年,我市全口径万元GDP取水量为20.0立方米,居全国领先水平。 

         二是将节水与企业技术进步相结合。把节水技术改造纳入产业技术进步资金扶持范围,支持企业淘汰高耗水工艺。对2000多家工业企业进行水量平衡测试,推动企业节水技术革新。2010年,我市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为14.2立方米。

三是将节水与产品升级换代相结合。建立节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逐步淘汰高耗水产品。定期向社会发布节水器具名录,并将名录产品列入政府优先采购目录。全市节水器具普及率达100%。

深圳特区报:节水不能靠人治,而要靠法治,我市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

吕锐锋:是的。我市特别重视严格节水管理,建立节水法规约束新机制,并充分运用特区立法权,不断提升节水工作法制化水平。这方面的创新我们开展得也比较好。

一是严格实施总量控制和计划用水“双控管理模式”。根据全市产业布局、人口规模和多年取用水量,控制全市年度用水总量。根据用户用水水平系数、平均增长率以及近3年实际用水量的平均值,核定全市10万多家单位用户年度用水量,实行刚性的计划用水管理。

二是严格执行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制度。所有新、改、扩建项目必须按照节水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原则,同步进行用水节水评估、用水节水设施施工图审查和竣工验收,对达到雨水、再生水利用条件的项目,同期配套建设利用设施。

三是严格节水执法监管。制定出台《深圳市节约用水条例》,配套颁布实施27个法规规章,节水法规体系日趋完善。每年对600家以上的重点单位用户进行用水计划现场核查,开展洗车、洗浴、建筑施工等行业用水专项治理,严查超量用水、非法开采地下水等行为。

深圳特区报:节水是全社会的事,我市是如何激励社会节水的?

吕锐锋:我市特别注重运用经济手段节水,建立节水激励新机制,增强节水的社会内生动力。以经济管理手段调节,也是我们的一个创新。直接结果是,我市年均新增节水规模1亿立方米以上,供水增幅由2004年前10%以上大幅回落至3%-5%。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

一是完善价格机制。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政策,推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和差别化水价,采取“超量加价,多超多付”的办法调控用水。 

          二是创新税费机制。根据再生水水质及用途,在与自来水价格保持适当差价的基础上,通过减少水费,免收污水处理费、水资源费等,扩大再生水等非传统水资源的使用。2009至2010年,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735.9%。

三是运用市场机制。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再生水厂站建设和运营,先后完成23项再生水和雨水利用项目。

深圳特区报:有人认为,片面强调节水,并不利于生态建设,我市是如何处理这个关系的?

吕锐锋:我市提出的解决新思路是,统筹供排水管理,建立节水治污减排协调新机制。对供排水与节水工作,一定要做到统筹规划、协调推进。

一是强化供排水管网改造。近年共安排13.6亿元重点对原特区外106个基层社区给水管网进行改造全市供水管网漏损率由创建前年均18%降至2010年的12.97%。深入开展排水管网正本清源行动,原特区内独立性排水户污水错接乱排问题基本解决,规范排水达标小区1500多个。

二是强化污水综合治理。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截污治污能力逐年提高,污水资源化步伐明显加快。到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67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再生水利用率超过30%。“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118亿元,建成污水处理厂1718座,污水管网总长4023公里。

三是以低冲击开发理念指导城市建设。将低冲击开发理念引入城市建设,被列入国家科技水专项低冲击开发技术示范城市。将光明新区等列为低冲击开发建设示范区,实施深圳大运中心等一批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取得了良好的节水、环境和生态效益。

深圳特区报:也有人认为,没有科技含量的节水,并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标准,我市是怎么做的?

吕锐锋:我市这方面的突破性经验是,突出技术引领,建立节水科技支撑新机制。通过加大节水技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增强节水科技的支撑能力。

一是加强节水科研。组织开展“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城市综合节水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研究。我市“基于低影响开发城市生态雨水系统研究与示范”被列为住建部水专项科研课题。 

           二是加强节水技术推广应用。围绕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组织对年用水量5万立方米以上的1000多家工业企业开展节水技术专项攻关。深入开展污水再生利用及海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应用技术研究。组织编制了《深圳市水量平衡测试技术指南》等多项技术标准规范。

三是加强节水信息化建设。建设“数字水务”,建成供用水管理信息系统,对全市原水水库、水厂和单位用户实行联网监测,不断提高节水信息化管理水平。

以上是深圳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六方面的创新。创建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任重道远。深圳将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创造“深圳质量”为标杆,认真学习兄弟城市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节水型城市创建成果,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做出积极贡献。

上一篇:关注:净水器虚假宣传只为牟取行业暴利

下一篇:贵州不缺水缺的是水利 万人临时饮水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