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国内资讯 > 南方旱涝急转凸显水利设施尴尬处境

南方旱涝急转凸显水利设施尴尬处境

2011-06-08 09:05 分类:国内资讯 来源:金融界

              自6月3日以来,长江中下游旱区经历了一次强降水过程,江西中北部、湖南中部、安徽南部、浙江西部、湖北东南部等地部分地区形成大到暴雨,让持续逾一月的旱情得到有效缓解的同时,也为一直应对“干旱枯水”重任的南方多省带来缓解“泽国一片”的新任务。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相关专家认为,“旱涝急转”对旱区省份是一次严峻的“应急灾害”及对各省城市、田间水利设施的“双重考验”。

“涝至旱解”抗旱、防汛齐上阵

据国家防总最新统计,截至6月6日,长江中下游5省(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苏)耕地受旱面积3464万亩,比降雨前(6月3日统计数据)减少了2231万亩;其中作物受旱面积2165万亩,比降雨前减少了1039万亩;缺水缺墒面积1299万亩,比降雨前减少了1192万亩;215万人因旱饮水困难,比降雨前减少了168万人。

“此轮强降水对于旱情的缓解是显而易见且非常及时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崔晓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特别是对于长江中下游稻区中、晚稻生产将提供难得的插秧时机,但是同时需要防止洪涝对稻区生产带来的田间排水不利的影响。

据记者了解,伴随此轮强降水,除湖南、江西、湖北部分地区已解除抗旱应急响应之外,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旱情仍然持续。据国家气候中心“实时干旱监测”显示,截至6月6日,湖北大部、安徽中东部、江苏大部仍然维持“中旱”程度,抗旱形势依旧严峻。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水资源利用研究室副主任逢焕成对本报记者说,“旱涝急转”对农业生产影响甚大,特别是应对降水分布不均,如何对已有灌溉用水形成合理调度是应对“急转”的关键。

“对于长江中下游主要稻区的农业生产,应对‘旱涝急转’,还需‘抗旱、防汛’的共同推进。”逢焕成认为,诸如确保“最后一公里”的灌溉水利设施以及农田排水设施切实发挥作用,方能应对长期干旱及洪涝带来的不利影响,但目前来看,依旧任重道远。

水利设施:抗旱、防汛之本

连日来,随着旱情的持续严重,长江中下游诸多水情监测水位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受益于三峡大坝加大下泄流量以及此轮强降水的影响,截至7日17时,长江流域监测水位呈现“普涨”态势,除部分站点水情“高位回落”之外,处于中下游较低水位的站点都有1到2米抬升。

“水利设施对于水位能否明显抬升有着明显的调节作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资源研究所水文基础理论研究室主任王银堂对本报记者说,其应对“枯水旱期”及“丰水涝期”本应发挥有力作用,但当前水利设施缺少修缮的现状无疑为应对灾情带来不利影响。

据了解,接连不断的旱情及洪涝已然暴露了部分地区“水利设施旱期无水可用、涝期无法蓄水”的问题,有分析认为,此次长江中下游旱情持续严重让原本年久失修的江河湖水利设施、田间水利设施处于无用的“尴尬”境地,突如其来的洪涝又加剧了这份“尴尬”境地。

“水利设施无疑是缓解旱期枯水、涝期蓄排水的根本之策。

           ”王银堂表示,随着今年“一号文件”对水利问题的明确,未来不仅对江湖河、农田水利设施要加大修缮完善力度,对城市排水以解决城市内涝等洪涝灾害也需要强调解决;此次旱涝急转,更需要密切关注灾情发展,开展气候气象、水利等多部门的联合工作,以缓解抗旱、防汛的共同难题。
据了解,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近日明确要求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加强应急值守和防汛会商,切实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在做好旱区抗旱蓄水工作的同时,更要保障防汛安全。

上一篇:北京连续12年干旱 供水能力将达极限

下一篇:热点:雀巢荣获斯德哥尔摩工业水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