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国内资讯 > “临沂环保之痛”要挟不到政府

“临沂环保之痛”要挟不到政府

2015-07-21 09:38 分类:国内资讯 来源:三湘都市报

山东临沂市政府主要负责人自今年2月被环保部华东环保督查中心公开约谈后,展开了一场“铁腕治污”的行动。“铁腕治污”收获了蓝天白云,也引发了当地企业的“阵痛”。7月14日,在一场以“临沂环保之痛”为主题的环保研讨会上,北京市环保局原副局长杜少中认为不能把企业关停和工人待岗的账全算在环保治污的头上。环保资深人士也在该研讨会上表示,一些污染企业经常渲染、夸大治污的代价,并以此要挟政府。“这样的办法屡试不爽,我们应该坚决反对。”(7月20日《中国青年报》)

今年1月,被称为“长了牙”的新环保法正式实施,临沂成为首批被“咬痛”的城市之一,可以说有一点随机和偶然,但并不冤枉。新环保法从立法、征求意见至实施,本身就有一个不算短的过程,如果有足够重视,对新法规的严厉实施有充分预估,临沂这样规模不算大的城市,应该留有还算宽裕的缓冲时间,主动自行整改。之所以直到地方政府负责人被公开约谈,“铁腕治污”之后,当地企业才感觉到这“环保之痛”来得那么快来得那么直接,无非一是心存可以继续逍遥法外的侥幸,二是自恃有可以“要挟政府”的“撒手锏”。

“铁腕治污”击碎了当地企业的侥幸,使出“撒手锏”就成了当然的手段。企业能够“要挟”到地方政府,其实就是抓到地方政府的软肋:一是怕经济下滑,甚至爆发地方金融危机;二是怕企业停工,工人待岗、失业,影响社会稳定。临沂所谓的“环保之痛”也正是围绕这两个“痛点”叫痛的。有媒体报道,此次临沂“铁腕治污”影响下的企业面临着债务难以偿还、银行信用危机等问题;关停企业也会致使数万工人待岗、失业。搁在以往,当地政府或许真的要“护痛”而放缓治污,但在“史上最严”新环保法的疾风骤雨面前,这点痛算什么?何况,据当地政府调研统计,依然停产的企业去年的利税只占全市的1%,财政收入大幅下降则属外界误读,而企业治污达标之后,工人们也自然可以随着复产重新上岗。

如此看来,只要地方政府能够正视污染问题,客观冷静地分析与对待治污引发的负面影响,无论企业怎样渲染、夸大治污的代价,也无从“要挟”到政府。而企业是撒娇,还是耍赖,都不能逃避环保的“铁腕”,无计可施后则必然要认真履行环保职责,力争达标,环保难题也就会迎刃而解。再反思过往,治污屡屡不见成效,关键还是在于没有动真格,缺少“长了牙齿”的环保法规与执行力量,将地方政府官员与企业真正“咬痛”。

当然,“铁腕治污”,这突如其来的环保力度,也会让企业和地方经济承受冲击与压力。但必须认识到,这是环保“欠账”造成的痛,而不是治污引发的痛,不治理,则欠账越来越多,痛也会越来越重。“铁腕治污”带来了临沂环境的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加31天,增幅达到25.4%。这增进的公共福利,远远大于治污付出的成本,完全有理由相信民众会站在“铁腕治污”的政府这一边。不过,政府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例如可以用罚款所得补贴待岗工人,缓解因治污引发的民生“阵痛”,也是职责所在。

上一篇:环保世纪行:工业废水不再是环保“对立面”

下一篇:王凯军:模式为王的时代 如何打通污泥全产业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