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国内资讯 >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的标志性工程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的标志性工程

2015-07-06 09:49 分类:国内资讯 来源:中国环境报

慧聪水工业网 滇池治理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的标志性工程,云南省和昆明市始终把滇池治理作为头等大事和头号工程,作为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重大举措和美丽春城、生态昆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经过近20年不懈努力,滇池治理取得初步成效,滇池水质企稳向好,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监测结果显示,滇池流域入湖河道水质明显提升,综合污染指数明显下降,原本超标严重的砷、铅、石油类等指标已低于检出限,化学需氧量、总磷、氨氮与2000年相比分别下降了73.3%、78.3%、77.2%。滇池湖体持续稳步改善,水质企稳向好,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氨氮与2000年相比分别下降了45%、40%、65%、58%。

    滇池蓝藻水华程度明显减轻,2010年~2014年,滇池水质已由重度富营养转变为中度富营养,富营养状态指数由72.0下降为67.0,下降了7%。2014年滇池水华的分布范围减小,水华的发生频次和强度都明显下降。2014年12月~2015年3月,滇池外海连续4个月水质为轻度富营养,滇池外海湖体富营养化程度明显减轻。

    两手发力

    实施六大工程,颁布滇池保护条例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迅速推进的城镇化和工业化,高速发展的城市、经济及人口导致入湖污染负荷与日俱增,生态环境破坏,滇池水质恶化到劣Ⅴ类,富营养化严重。20世纪90年代初,滇池成为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

    自“九五”以来4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昆明市治理滇池的思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滇池治理进入流域系统治理阶段。昆明市在削减存量的同时遏制增量,形成了以六大工程为主线的流域治理思路。六大工程即环湖截污及交通、外流域引水及节水、入湖河道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治理、生态修复与建设、生态清淤。

    昆明市把六大工程作为滇池治理的一项系统工程来推进。在治理区域方面,从主城区向全流域转变;在治理方式方面,统筹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由专项污染治理向统筹城乡发展、积极调整经济结构的综合治理转变;在治理内容方面,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削减负荷与增大环境容量相结合;在治理的投入机制方面,从政府投入向政府投入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转变。

    昆明市不断健全滇池治理的政策机制。云南省、昆明市先后颁布实施了多项政策法规和规章,建立并完善管理组织机制,带动滇池保护治理向科学化和法制化转变。在1988年昆明市人大常委会颁布《滇池保护条例》的基础上,2013年云南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了《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进一步提高了滇池治理的权威性和法律效力。

    昆明市先后成立了滇池保护委员会、滇池管理局等机构,并明确一位副市长专职负责环境保护和滇池治理。为确保滇池治理工作和项目的落实,云南省、昆明市建立了目标责任制、“河(段)长责任制”等制度。

    “九五”到“十二五”的近20年时间中,国家、省、市不断加大滇池治理投入,共完成规划项目202个,完成投资490.4亿元。

除六大工程外,“十二五”期间,昆明市还实施了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和昆明主城污水处理厂尾水外排及资源化利用工程,首次实现滇池生态补水,也为下游提供了稳定达标的工业及生态用水,初步构建了流域“自然—社会”健康水循环体系。

    在构建社会水循环体系方面,昆明市大力推行节水及再生水利用工程,构建了覆盖全流域的截污—治污系统,实施主城污水处理厂尾水外排和资源化利用工程,大幅提升了流域节水—排水—治污系统效能,尽最大努力隔断污染物入湖通道。与2000年相比,滇池流域点源污染物入湖量削减了44%,面源污染物入湖量削减了37%。

    在构建自然水循环体系方面,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的正式通水运行,实现了与湖争水向还水予湖的历史性转变,水动力得到增强,水体置换周期大大缩短。通过湖滨“四退三还”(退塘、退田、退房、退人,还湖、还林、还湿地)和流域生态建设,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湖进人退”,流域水源涵养能力逐步提升。流域产流—汇流—蓄水—补水的自然循环系统得到优化,滇池缺乏清洁水资源的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十三五”期间优化布局综合调控

    “十三五”期间,滇池污染治理将进入攻坚阶段。昆明市将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认真落实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昆明市将持续改善滇池流域水环境质量,有效治理滇池湖体富营养化,使滇池水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争取到“十三五”末,滇池水质及流域生态系统得到全面改善。

    “十三五”期间,滇池治理将以区域统筹、巩固完善、创新机制、提质增效为基本思路,在全流域统筹解决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流域生态安全格局进行优化布局,实现“山水林田湖”综合调控。巩固“九五”以来的滇池治理成效,进一步推进六大工程建设。依靠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建立健全项目的投入、建设、运营、监管机制。提升流域污水收集处理、河道整治、湿地净化、水资源优化调度效能。

    “十三五”期间,昆明市将加快滇池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结构与布局调整,通过多种措施控制污染物排放,深化完善滇池健康水循环体系建设,修复入湖河流与湖泊生态系统,强化制度创新与流域精细化管理,创新滇池治理投融资机制体制。

上一篇:污水处理厌氧消化技术

下一篇:技术:螺旋离心泵在污泥处理中的应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