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国内资讯 > 二十多年治理 滇池水环境初步接近拐点

二十多年治理 滇池水环境初步接近拐点

2014-07-17 09:30 分类:国内资讯 来源:云南网

在环保、生态专家的眼中,滇池治理的成效怎么样?我省采取的治理措施如何评价?日前,记者采访了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段昌群教授,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西南林业大学田昆教授。两位环境专家表示,通过20多年治理,滇池近年来向着好的方向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滇池治理初步接近拐点

“滇池治理一直以来都是我省环境保护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可以说滇池的治理和保护具有社会性、经济性、区域性。”段昌群认为,经过20多年的治理和保护,滇池水环境情况发生了明显好转。他说:“我们初步找到了有效解决高原湖泊水环境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框架,把水污染的治理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融合在一起,抓住了环境保护的关键点,找到了重要的切入点。其次,近年来滇池治理全方位加速,效果全方位提升,使得治理的速度初步赶上了污染的速度,初步接近了治理的拐点。”段昌群表示,应该动员全社会力量的参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滇池治理不是政府或者环保部门某一家的问题,每一个人都是问题的制造者,也是问题的解决者,更是滇池治理和保护的参与者。

治理滇池要赋予其生命

“放一杯清水在这里,顶多一个星期就会变脏,但家里养鱼的鱼缸,半个月一个月不打理,水依然比较清澈,这说明什么问题?”段昌群认为,小小的鱼缸里构成了生命体系,只有活着的才不会腐败,而治理滇池也是一样的道理。

“看待滇池的治理,要把滇池从之前的简单自然物体,上升为一个生命体。”段昌群解释,生命体是由一个个复杂的组织和器官组成,各个部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维持良性的生命活动。如果滇池是一个生命体,周边的湖滨带,特别是水路交接地带就是它的“皮肤”和“衣服”,皮肤的作用是保护生命体不受外部的侵蚀,承担着吸收养分、调节和排泄的作用。湖里的杂物通过浪拍打上岸,经过沉淀、分解、化合等,达到水体过滤的作用。“因此,保护好湿地和湖滨带对滇池治理和未来水环境的好转,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滇池保护条例》规定的一级保护区,就是从法律上承认了湖泊这个生命体“皮肤”的存在,初步界定了范围,成为不能触碰的底线。目前,滇池治理正在进行的“四退三还一护”,环湖湿地和湖滨带的建设目的也就是要恢复滇池“皮肤”的结构和作用。

生物多样性有一定恢复

田昆多年来一直关注着滇池生态治理的发展历程,他认为:“一级保护区是滇池的生态红线,对于改善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田昆介绍,近几年来昆明市通过“四退三环一护”及湖滨生态湿地建设等措施的落实,生态环境得到修复。总的来说,滇池治理成效明显,水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这些变化给人的直观感受是很明显的。虽然滇池治理的路还很长,但水质已逐渐好转。

田昆认为,湖滨生态带的建设,在过滤径流泥沙和净化水质、保育生物多样性,以及维护滇池湖泊生态系统稳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滇池周边的湖滨带是很多生物的栖息生存地。”田昆表示,湿地是生物多样性非常重要的载体,在九大高原湖泊中,滇池的生物多样性排名第3,特有率排名第1。随着近年来滇池治理措施的不断推进,滇池一些特有物种如滇池金线鲃又重现了。“只要全面推进滇池治理,坚持做好湖滨生态带的建设和管理,相信高原明珠的昔日风光一定能重现。

上一篇:深圳水务服务统一客服热线

下一篇:9713万承担化工园区污水的净化处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