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国内资讯 > 多管齐下解东江饮用水之困

多管齐下解东江饮用水之困

2014-03-26 09:10 分类:国内资讯 来源:南方日报

刚刚过去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这是人类在20世纪末确定的又一个节日,旨在唤起公众的水意识,加强水资源保护。但对于“世界工厂”东莞而言,治水却是一个沉重且难以言说的话题。
东莞约90%饮用水来自东江。然而,东莞尽管拥有穿境而过的东江和八大水库,但原水水质恶化趋势加剧,流经东莞的东江水质从上游至下游逐年下降。个中原因,既有水源上游的稀土和矿产开发,也有中下游和东莞自身加工制造业的乱排乱放。污染物中,金属镍等重金属类为主要污染物,此外,氨氮、耗氧量等反映有机物类的综合指标也显著增加。
一个更令人担忧的问题:东莞松山湖、横岗水库等八大水库水质均为劣V类,不能直接采用,东莞供水缺口难以弥补。以桥头镇为例,石马河曾是一条天然河流,发源于深圳北部,经东莞桥头镇流入东江。但十多年前因遭受严重污染而被除去供港水源的资格。直到今天,石马河的水质也经常达不到饮用水的标准。
治水迫在眉睫。但治水需“问诊把脉”与“对症下药”。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拷问的是:流经东莞的东江水遭遇了哪些问题?治水面临着哪些难题?我们又能够做些什么?
石马河整治
市水务局已启动石马河河口东江水源保护工程,工程投资预计8多亿元。目前,东莞已选取了3个效益比较明显的工程进行先行先试。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新建石马河河口拦污节制闸、扩建调污箱涵、重建建塘反虹涵及拆除橡胶坝等。同时与深圳、惠州联动,完善石马河调污方案,尽量减少污水排入东江。
污水处理
根据《东莞市提高污水处理效能实施方案》,到“十二五”末,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据统计,2002年以来,全市已累计投入100多亿元进行污水处理厂和截污管网建设,目前已建成二级污水处理厂37家,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城乡全覆盖。
公众行动
东莞已成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之一。需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生态、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活动。
水库治理
东莞目前已确定了包括雁田水库、同沙水库、松木山水库等在内的28个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水库型),在水库周边划定水源保护区。按照“十二五”规划,将完成其中20座重要水库的水源区保护区划定工作。
诸多因素影响东江水质
按照相关法规,水库原水水质只有达到地表类标准,才可作为生活饮用水。对于东江水质来说,可以确定的是,除了排洪排涝期,东江东莞段全年水质达到类水的时间段超过80%。东莞市水务局供水管理科副科长游弋说,其中,桥头镇和企石镇,即北干流与南支流交接处,水质偏好,达到II类水标准时间都在50%以上,南支流也接近50%。且东江各取水口沿线都有水质监测点,水质好的时候才会取水。
而被寄予厚望做备用水源的大中型水库水质情况又如何?目前,东莞全市有51座具有饮用水功能的水库,除个别外,大部分水质普遍较差,水质劣于类,不能达到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要求。其中,参与江库联网供水的8座水库均不能达到水源地水质要求。
游弋说,东莞现有的自来水厂九成都是从东江取水,直接从水库取水所占比例非常少,不足一成。即使在水质达标的松木山水库和横岗水库取水时,在水质较差的枯水季也会停止取水。因此,水库水质差,对整个东莞的供水影响并不大。
事实上,对水源地构成最大威胁的是石马河,石马河本身就是一条排污通道,它承接了深圳观澜、惠州潼湖以及东莞沿线7镇的污水。
东江水质主要受多个因素影响。首先是每年4月到9月的汛期,仅石马河橡胶坝因排洪平均塌坝107天,约有7.5亿立方米污水流入东江。特别是在初汛的时候,初雨携带着地表的污染物进入内河涌,污染物浓度瞬间达到峰值。此时,只能先用水闸把污染物拦下,不要让它们集中排到河里去,等到雨势趋大的时候,再慢慢排进东江,同时利用河道的自净能力,稀释污染物浓度。而东江沿线的取水口早建立了应急机制,上游将根据水量和污染带的位置,通知下游取水口做好准备,或者停止取水,并做好原水水量的储存。
此外,污水处理率也会影响东江水质。据统计,2012年,东莞全年供水总量达16.4亿立方米,日平均供水量约449万立方米。一般来说,供水总量的七八成会变成污水排放。由此可见,每日百万吨计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给东莞水环境治理带来很大的压力。据了解,供水总量约一成左右又属于偷排行为,再加上上游沿线的偷排违法行为,对东江水质造成的压力也不小。
治污标准亟待提升
对于污水收集率,游弋说,目前,东莞大市区和各镇街主干管网已经建设完毕,如果次支管网能全面铺开,污水收集率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而企业是否偷水,游弋直言“这个很难衡量”,因为企业生产用水的途径有很多方法,在偏僻的地方自建管网,或者挖取地下水,具体的量很难去判断。因此,需要多地的环保部门进行严查。
“而现在面临最大的矛盾和困惑,是经处理后的污水也只能达到V类的标准,而东江作为饮用水水源至少要达到类,”市水务局规划科万思行说,所以水质目标的差异,在一定时期对东江还是有一定的威胁。例如,每年东江都有受枯水期影响的时期,若来水量不够的话,再加上从污水处理厂出来的V类水,污染物浓度就更高,对水源安全保护很不利。
“污水达V类是符合国家地表水标准要求的,但是从水源保护角度上来说,我们有个更高的要求,但是国家没有硬性规定,我们没有能力、也不可能让污水处理厂的出厂水达到类,因此现在只能通过截污治污来做水源保护。”万思行说。
其实,从去年开始,东莞市水务局水污染治理科正在做污水出厂水水质再提升工作,计划从V类一级A提到一级B,而全国的普遍做法还是维持在一级B标准。一位从事多年污水治理的水务人士说,要提高一个标准就涉及上亿元的投入。
目前,市水务局规划计划科已经启动了石马河河口东江水源保护工程。此前,省市在石马河河口保护上都有相关工作,包括重要水源地安全达标建设,划定水源保护区划,围网,设立警示牌,以及一些管理措施等。而落实到东莞市一级,水务与环保部门已经在东江干流、东江北干流和南支流都划定了水源保护区。
此外,规划计划科也在与深圳、惠州联动,完善石马河调污方案,包括提高调污量,改善调污路径,并计划将橡胶坝改成水闸,精确调度速度和水位,尽量减少污水排入东江。
而供水管理科也有个设想,即建立上游水厂的互联互通,实现原水灵活调配,克服排洪排涝期从东江取水的限制。此外将供水水厂进行再布局,不要沿着东江一字排开,在中部建设水厂。
在水库治理方面,东莞目前已确定了包括雁田水库、同沙水库、松木山水库等在内的28个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水库型),在水库周边划定水源保护区。按照“十二五”规划,将完成其中20座重要水库的水源区保护区划定工作。目前,参与东江联网的水库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重新调整,现已上报给东莞市政府批复,为解决水库水质和联网后的水库保护问题提前做好上层谋划。
已投百亿提升污水处理能力
近五年东江水质指标还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水污染的保护和治理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不能一劳永逸。
2012年,石马河河口东江水源保护规划已得到省水利厅批复,将建11个子工程,工程投资预计8多亿元。目前,东莞已从11个子工程里先选取了3个效益比较明显的工程进行先行先试。作为一期先行工程,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新建石马河河口拦污节制闸、扩建调污箱涵、重建建塘反虹涵及拆除橡胶坝等。一期的可研工程的设计工作已经开始。
同时,《东莞市提高污水处理效能实施方案》也在去年11月底颁布将实施。到“十二五”末,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计划至2015年底,全市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指粤环〔2011〕14号文划定的环境功能区水体),石马河、挂影洲围主干河涌水质基本达到IV类;2020年则基本消除主要内河涌黑臭现象。
污水处理厂和截污管网是不少城市在截污方面行之有效的措施,尤其是截污管网。截污主干管网和截污次支管网将触角伸向城市的每个角落,收集污水,再将其全部汇往终端的污水处理厂进行相关处理,因此,它的覆盖率关乎污水处理厂的效能能否发挥到最大水平。不被截污管网覆盖的地方,污水未经处理,直接经过地下管道或偷排进入河流,将造成严重污染。
2002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100多亿元进行污水处理厂和截污管网建设。目前,已建成二级污水处理厂37家,除市区石鼓厂、塘厦白泥湖厂、凤岗虾公潭厂3家由政府投资运营外,其余34家以BOT模式建设运营,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城乡全覆盖。
截污管网规划投资规模约74亿元,长约860公里的截污主干管已建成842公里,其中480多公里管道通水,基本覆盖全市各镇街、园区,设计污水收集能力约255万吨/日。截污次支管网建设正积极推进,大市区已建配套管网350公里,其他各镇街次支管网已建成约65公里。
随着污水处理厂和截污管网的陆续建成和运行,东莞污水处理能力逐步提高,由2010年的196.5万吨/日提高到2012年的258.5万吨/日,占全省日处理能力的12.3%;污水处理厂主要污染物削减量逐年增加,其中化学需氧量(COD)年削减量由2010年的7.68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10.09万吨;氨氮年削减量由2010年1.08万吨提高到2012年的1.18万吨。
引导市民爱惜水资源
此外,公众在治水中也应发挥重要作用。在去年12月举行的污水处理费听证会上,市物价局副局长陈志超曾说,工业污水有害物质多、危害大,应该实行高收费。但平常居民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其中的污染物含量比处理过的企业污水更多,某种程度上处理成本更高。
因此,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都要老生常谈提一句“爱水、护水,人人有责”。
去年8月,东莞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首批45个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之一。东莞市政府成立由市长袁宝成任组长的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协调重大问题。同时建立公众对水生态环境意见和建议的反映渠道,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生态、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活动。
而此次试点将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落实监管措施,着力实现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在维护河库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满足居民基本水资源需求基础上,突出重点,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水乡地区水生态修复。
在上述基础上,统筹考虑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合理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与此同时,结合东莞水资源特点、水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注重体现岭南水乡特色,重点在水系连通、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等方面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项目,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观念、技术和模式的创新发展。
借此契机,东莞也正在积极争取国家及省的资金支持,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和水投融资等手段来落实资金保障,保证全东莞的水环境保护工作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
治水需考量
“经济”与“绿色”
较早前,东莞“南方民间智库成员”成员肖功俊曾撰文指出:几十年前,东莞纵横交错的各类河涌,曾经是农村游泳比赛的场所,并培育了一批运动健将。可现在,每条河涌非黑即臭,不要说游泳,恐怕你连“湿脚”的勇气也没有。
这种夹杂着辛酸、调侃和不满意味的措词,所折射出来的,恰恰是肖功俊对治水的深切关注,以及东莞水质污染的触目惊心。
作为“世界工厂”的东莞,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屡屡创下多种发展的奇迹。如在全国率先引进外商投资,建立加工贸易基地,“一镇一品”等模式均为外界称道。然而,经过30年快速发展之后,原来那种粗放式的东莞发展模式,已然难以为继。在新一轮的征途上,东莞亟需在城市环境和文化等多方面加以提升,以期对更高产业,更高层次人才形成新一轮吸引和凝聚。
要达到上述目标,就必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在一味追求GDP和招商模式中反思:如果在“经济发展”与“绿色生态”两者中取得平衡点。
值和我们期待的是,敢为人先的东莞人,拥有这种“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底气。
东莞的优势在于传统制造业,“世界工厂”的美誉让东莞领跑国内同梯队的地级市。但不争的事实也显而易见,30年来,东莞的迅猛发展,大多借力于外来工群集的“人口红利”。正由于此,东莞的传统制造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最底端,污染问题也十分严重。在这种情况上,东莞除了进行转型升级,腾笼换鸟以引进更高层次的优质企业外,还可以对原有的制造业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提升污染品和污水的净化功能。而发展后者比前者要来得更容易和阻力更小。
面对着日益恶化的生态及水资源,东莞必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牺牲一些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企业。尽管这些企业也能带来税收和就业,但污染的却是整个城市,最终利益受损的是生活在此间的每一位市民。
笔者认为,在东莞治水的进程中,如果有一天,东莞能够在各镇街及产业园区的招商发展中,不再唯GDP论英雄,而是以“经济”和“绿色”两者的平衡点作为考量指标,那东莞治水也将阔步走向核心所在。
延伸阅读
东莞镇街治水路径与思考
路径1
石马河的“痛”与“治”
石马河是东江下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深圳市宝安区的大脑壳山,依次跨深圳、东莞、惠州三市,该河总长88公里,流域面积1249平方公里,其中在东莞境内流域面积为601平方公里,长度为76公里,流经凤岗、塘厦、清溪、樟木头、常平、谢岗、桥头7镇,在桥头接纳潼湖水后在新开河口流入东江。
国家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原总工程师、全国资深水利专家范锦春范锦春为此开出“药方”:石马河的整治,需要点与面相结合。一个可行的办法是,提升东引运河的排污能力和排水功能,将石马河的污水排到东引运河,最后接入海洋。避免污水跑到东江,在这个基础上,再提升东江的供水能力。
污水收集率低等因素导致水体污染
据桥头镇宣传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桥头段连接石马河的排水口主要有3处:一是逆风潭排涝站出水口(常桥排涝站),主要肩负桥头镇及常平镇部分地区的生活和排涝出水口,属于东深供水扩建后,承担九江水至桥头段的老渠道片区的排水任务;二是东太湖排涝站出水口,是桥头镇东太湖片区生活及排涝出口;第三处则是陈屋边水闸出水口,主要是惠州潼湖区及谢岗镇的生产、生活和排涝出口。
根据目前桥头镇污染源情况调查,由于截污次支管网工程建设还没有完成,桥头镇生活污水收集率又偏低,面临着不好治理的难题。其中,由于次支管网未全面完成,目前桥头镇还没实现真正的雨、污分流,为了解决城市排涝,混流的雨水和污水直接流入石马河水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与此同时,由于人口剧增,生态建设的步伐未能跟上社会发展,环境的自净承载力受到破坏,因此造成了对水体的污染。
河道清淤等工程“火力全开”
近年来,桥头镇按照省市整治石马河污染情况的统一部署,开展了多方面的整治:首先是扩建桥头污水处理厂工程。目前桥头镇一期工程的设计污水处理能力为每天4万立方米,最大处理能力为每天5.2万立方米。目前,通过主干管网的日污水供应量约为7.5-8.0万立方米(由一条主管供应至厂区)。其次则是建设截污次支管网工程。根据桥头镇污水管网发展规划,东太湖排渠综合整治工程共需整治河道2300米,建设内容包括河道清淤、河堤护坡修复等工作。
与此同时,自2013年5月起,桥头镇已将全部生活垃圾运往横沥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无害化焚烧处理。
值得关注的是,据桥头宣传教育局负责人介绍,桥头镇对石马河流域环境保护和畜禽养殖业的清理工作给予了同样的重视。2005年,桥头就启动对畜禽养殖业的整治;2012年,针对畜禽养殖业不同程度的回潮和反弹,桥头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取得明显成效。目前,桥头镇已建立了长效巡查机制,组建了专门队伍,对石马河沿线畜禽养殖业进行日常巡查,严防乱排乱放。
与上游管理部门形成合力是关键
桥头宣传教育局负责人称,由于东深供水工程源头在桥头镇,一直以来,桥头镇严格监控石马河流域内的污染企业,目前,桥头镇没有电镀、造纸、漂染等重污染企业。接下来,桥头镇将继续加强企业排污的监督和检查工作,坚持对重点污染源企业每月开展不少于2次巡查,一般污染源企业每月不少于1次巡查,督促企业确保环保设施正常运转,达标排放。
尽管如此,桥头镇石马河治理工作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如资金压力较大、技术力量薄弱等,“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区域之间的工作协调难度大。”上述责人称,由于石马河横跨深莞惠三市,工程建设大、范围广,并且桥头镇位于石马河的下游,因此迫切需要石马河上游的镇(街)、区域共同努力,协调开展好石马河治污工程,才能确保治理成效。
路径2
水乡片治水再觅“渔舟唱晚”场景
水乡地区是东莞的鱼米之乡。近30多年来的迅猛发展,水乡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付出了惨重的环境污染代价。曾经“渔舟唱晚”的水乡美景已不知“去哪了?今时今日,对水乡片区开展水环境整治,已刻不容缓。
水乡河网区位于东莞西北部,是东江北干流和南支流流经区域,包括10镇1港(中堂镇、望牛墩镇、麻涌镇、洪梅镇、道滘镇、石龙镇、万江街道、石碣镇、高埗镇、沙田镇和虎门港),总面积约51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1%。水乡河网区密度达到0.6km/km2,属于珠三角洲中河网密度最大的区域。
水乡河道水体污染也较严重。由于水乡片区河道水动力严重不足,加上工业和生活污水截污率和处理率低等原因,水质较差。据最新的监测资料,水乡片东江北干流全河段和南支流大部分河段水质基本为IV类。
望牛墩领导班子担任“河长”
位于望牛墩寮厦村的寮厦河是望牛墩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寮厦河河面宽阔,水质较好。因为河岸两边修起了观景平台,不少市民也喜欢在寮厦河边上散步休憩。每年望牛墩举办龙舟竞渡活动也在寮厦河举行时,河道上更是热闹非凡。
望牛墩水利所,也是设立在距离寮厦河不远的地方。望牛墩水利所负责人左忠华告诉记者望牛墩在改善水质,提升水环境领域将大展拳脚。
以前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一些被填埋的河道也将重新开挖出来,按照“水动”、“水清”的要求对合宠进行整治,解决淤塞、水浮莲生长等问题。
左忠华说,望牛墩有4.38平方公里的水域,按照望牛墩的家户,该镇将在两年内把全镇23条河涌进行一次包括截污、清淤、岸线美化、规范排污口等工作。望牛墩几乎每个自然村都是依河涌而建,为了解决生活污水对河涌水质的影响,该镇计划耗时两年,投入1.4亿元,将在河涌设置截污管,将污水导入污水主干管网,而距离污水主干管网较远的村,建立3个村级污水处理站,确保生活污水得到有效的处理。大约两年时间内,将让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
同时,望牛墩还找到了一条提升水质的省钱办法,那就是充分利用流水的搬运能力,将全镇的所有水闸统一管理起来,利用水位差,每隔两三天进行一次联动冲淤。
望牛墩镇委书记黄庆辉在提及治理水环境时,多次表示要不惜下血本,既要财政资金大手笔投入“出血”,又要强力关停偷排偷放企业“放血”。望牛墩提出,对偷排污水企业零容忍,先关停再治理。该镇还全面实施“河长制”,镇班子成员担任29条镇内河流和内河涌的河长,对分管河流的水生态环境管理工作负总责。
麻涌马滘河附近污染企业被关停
麻涌马滘河位于麻涌华阳村,河道两边多是蕉林田地,景色优美。昨日,记者来到马滘河边,能够看到河堤两边是成片的香蕉林,河堤是种植的桉树是附近最高的植物。马滘河水流平缓,水质并不浑浊。记者看到浅水处还有鱼在游动。

事实上,马滘河全长越5公里,属于麻涌镇二期水上绿道范围,麻涌镇准备在这里打造“百花映水画中游”的“漂流赏花”之旅,预计5月对外开放。按照计划,麻涌将针对现有河涌两侧的滩涂进行清淤。清淤后,将把河涌的宽度缩窄至约9米,滩涂用于种植翠芦莉、美人蕉等植物。
附近居民告诉记者,马滘河里鱼虾不少,不过没人来钓鱼,钓上来也不敢吃。过去周围有一些小型的污染企业,不过近段时间大部分都被政府关停了。不过,马滘河旁边不远的地方就是一个环保工业园,许多污染型工厂进驻其中,因此马滘河的水质相比过去也得到了改善。

上一篇:国务院确定福建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下一篇:重新启用黄河水源供水“波澜不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