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国内资讯 > 见证滇池:村庄齐收污水 滇池治理推新举

见证滇池:村庄齐收污水 滇池治理推新举

2012-10-25 10:30 分类:国内资讯 来源:云南网

一线治污者讲述治污故事——

农村面源污水处理 村庄齐收污水 滇池治理推新举

▼ 2012滇池保护治理宣传月“见证滇池”系列报道之二

眼看着天气一天比一天热了,但飞进院子里的苍蝇却比往年明显少了近95%,家住晋宁县昆阳街道办事处下方古城村的袁大妈心里别提多舒坦。土路硬化;建成垃圾集中收集间与卫生公厕;贯通农户的沟渠将生活污水汇聚到田间地头的污水处理设施内或滇池湿地中处理后,最终注入河道、流入滇池。

一系列举措让村庄因地制宜地建成“生态污水处理厂”的同时,也改变了村里的卫生环境,更重要的是村民生活习惯也在潜移默化中转变。这正是昆明在滇池治污中推出的又一举措:对滇池流域分散的村庄生活污水开展治理工作,同步开展农业农村面源治理工程,点面结合削减入湖污染负荷,昆明市滇管局项目管理处处长林昆霞如是说。

举措1

功不可没 湿地过滤净化污水

滇池周边的农田,由于大量施用农药、化肥,随着雨水的冲刷,污染物也随之通过河道流入滇池。这样的情况也曾出现在农户主要以种植花卉、蔬菜这些农药、化肥施用量相对较大作物的下方古城村内。

“总是能在入滇河道口打捞出不少废弃的农药瓶子,这样的情况在雨季特别明显。”张师傅是古城湿地的管护员,他回忆说,村民在农业生产中随手丢弃的农药瓶、塑料袋等污染物,常在雨水的冲击下带到滇池沿岸。可想而知,随着这些农药瓶、袋子冲进滇池的将有多少有机物、总氮、总磷?

如今,下方古城村的变化却让人眼前一亮:路面硬化、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有沟(管)渠,形成相互连通的网络,将分散排放的生活污水汇集到一起。统一流入贯穿该村的主要入滇河道——古城河河口及周边区域建成的湿地内。

经过湿地过滤、净化后,农户们排放出的生活污水方才得以流入滇池。

站在古城湿地中却不难看到,随着生态修复工程的开展,湿地内柳树成荫、芦苇荡漾,一幅优美的山水画面中还能看见白鹭掠影。而这一系列生态环保的污水过滤流程,也构成了下方古城村天然的村庄“污水处理厂”。

举措2

因地制宜 力克面源污染控制难题

或是通过阶梯式的净化处理设施、或是深度处理设施、亦或是湿地等多种形式来实现过滤、净化、处理后方可流入入滇河道最终流进滇池内,这正是目前昆明在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上因地制宜所采用的方法。

这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取得治污成效的背后,却凝聚着大量反复探索、不断创新的治污工作。

由于面源污染具有量大面广、构成复杂等特点,使其成为控制和治理滇池水体污染的难点。“一旦能将农村生活污水统一收集起来,就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处理,使这些污水达标后方可流入滇池。”但困难的是,农村由于人口少、污水排放少、基础设施薄弱,也使得许多村庄污水尚未汇集到统一兴建的污水处理池内时,就已经在炎炎烈日下蒸发干了。“没有污水,如何谈集中治理?”林昆霞说。

2009年开始,在主抓了干管干渠截污的同时,流域内农业农村面源污染这些“毛细血管”的清理工作也抓紧进行。因地制宜地为滇池流域内每一座村庄建设最适宜的污水处理厂,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污染。

同年,昆明市政府要求滇池流域县区的10余个集镇、270个村庄开展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工作。2012年滇池流域的557个村庄中,已有545个完成了污水收集处理工程的建设,计划今年内全部完工。

举措3

多管齐下 村民渐渐养成环保习惯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曾是滇池边不少农村的真实写照。或许是与乡村惯有的生活习惯和居住条件有关,开放式垃圾堆放难以避免垃圾随风散落的情况出现,此外还有垃圾堆和公厕发出的恶臭、散养或规模化畜禽养殖的粪便引来的蝇虫……尽管这些不是污水的污染物,但同样不可小觑。

在昆明市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包括下方古城村在内的不少流域村庄统一兴建了封闭式垃圾收集间、标准化自冲式公厕,还在硬化道路两边见缝插绿地种植上了植物,极大减轻了固体污染物四处散落的情况。加之农田开阔处也设置了不少的垃圾收集间,用引导行为习惯改变的方式,很大程度避免了村民随手丢弃垃圾等情况出现。

“目前,滇池流域的农村尚不具备统一进行雨污分离管网建设的条件,但是我们希望通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从农民改变生活习惯及推广农业耕作新技术,最终实现减少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情况。”在昆明市滇管局工作人员看来,眼下昆明就农业农村面源治理为滇池治污所摸索出的方式方法,其实也是一场倡导全民养成文明环保生活方式的变革。

陆敏

上一篇:留坝污水处理厂试运行

下一篇:科学家称抽取地下水会引发灾难性地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