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国内资讯 > 厦门"近水"能解金门"渴" 台方仍有疑虑

厦门"近水"能解金门"渴" 台方仍有疑虑

2012-03-19 11:00 分类:国内资讯 来源:厦门商报

金门水资源不足,向福建引水被认为是最经济和最“治本”的方法,但台湾方面在政治上仍有疑虑。虽然在引进技术、经济面上可行,但闽水要解金门渴,还要看“两岸政治环境与往来气氛”。

金门用水紧张,从大陆引水“止渴”却受“政治氛围”影响,就连近邻厦门也用不上力。台湾“经济部部长”施颜祥10日在金门视察时,虽强调大陆引水从经济面可行,但也认为“还要看两岸政治环境来往气氛,‘经济部’会持续评估。”

对此, 金门自来水厂厂长王登纬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两岸关系缓和,对金门饮水有所帮助。从大陆引水设想,台湾“水利署”早已评估可行,就此事金门与福建也谈了至少五六年以上,厦门很有兴趣。金门需要水,这是一个事实,也是民生一个需求。据悉,到2021年,金门用水缺口将达2.5万吨/日。

地下水超抽,急需外来水补给

“在慢慢发展之中,重大项目陆续来到金门,与此同时,常住人口也在增加中。我们预估到2021年,水资源缺口每天2.5万吨。”王登纬说,目前金门每天供水3万吨,需求量2.6万吨,虽然基本可以供应,但这是建立在金门西半岛地下水超抽基础上的。

他介绍,金门用水情况是西半岛抽地下水用,东半岛用湖库水。“现在,地下水有点超抽情况,如果过于严重,地下水会被海水盐化。在湖库使用上,因为库小,水质存在总有机碳、氨氮等问题,在处理上成本比较高。”

金门缺水已是不争的事实。金门县议会人事主任杨诚国,10年前任金门自来水厂厂长。他告诉记者,金门水资源比较不稳定,库源有限,水库浅而且很远,集水区又不在高山上,水质并不好,冬季常缺水。

据悉,金门由大小14个岛屿组成,总面积150平方公里,水资源的年蒸发量大于年降水量的1.62倍,属绝对贫水区。金门现有14座湖库、3座净水场、22口深井及1座海水淡化厂。到了2021年,金门每天用水需求预计达2.9万吨;2031年后,每天用水需求达3.75万吨。

闽水虽“解渴”,台方有政治疑虑

为解决金门水资源稀缺问题,台湾曾提出3个方案,即海水淡化、海运淡水和从大陆引水。其中,向福建引水被认为是最经济和最“治本”的方法。王登纬说,台湾“水利署”几年前也做过研究,对从福建晋江、厦门引水进行评估,结论是通过接海底管线到金门,在技术或经济上应该可行。

他透露,福建相关部门多次与金门洽谈,厦门最有兴趣。当时谈到管线由大陆捐设,甚至谈到了大陆引用原水的价格,那都是金门可以接受的。据悉,如果金门建海淡厂,成本高昂,每吨水费用约15元人民币。

据记者了解,2009年福建进行了大量勘测设计工作,完成了《金门供水建议书》。福建初定的两条备选线路一是从晋江围头到金门,二是从厦门大嶝到金门。通过大嶝为金门供水,水源将采用九龙江和厦门汀溪水库相结合,水质并不差。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卜漱透露,民革中央已经递交提案,建议借鉴东深工程向香港供水经验,由福建向金门供水,项目预计花费3亿元人民币,希望纳入海协会和海基会协商,尽快完成协议签署。

从福建接水到金门,已是老话题,可未能实现,原因在于台湾在政治上仍有疑虑,担心“水源掌控与海管安全问题”。据台媒报道,金门未来长期计划中,由大陆引水是可行的方式,台湾“行政院”初步核示对岸引水必须本地占6成供应量,4成由对岸引进,技术、经济面可行,但还看两岸政治环境与往来气氛。

王登纬指出,实际上金门从大陆引用的是原水,即未经处理的天然水,而不是自来水。这种原水到达金门,仍需进一步处理。
金门水荒阻碍未来发展

水会不会成为金门发展的障碍?答案是有可能。王登纬表示,金门定位发展观光业,厦门一年旅游人口有3000多万人次,两地相近,只要有部分陆客到厦门后,再搭船来金门旅游,那已是不小的数目,如此一来,没有水怎能发展好金门支柱产业?

记者了解到,金门户籍人口有10万人,常住人口约5万人。两岸关系缓和,投资者纷纷到金门踩点、评估,陆续有重大投资案落地,包括台湾高校在金门设分校、旅游商圈打造等。据预估,八九年后,金门常住人口将翻倍增长,缺水将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

住家节约用水可享水费优惠  

“我们也在关心,福建原水质量变差,那该怎么办?”金门自来水厂厂长王登纬为金门用水费尽了心思。

他说,福建有许多建设,不知道对原水有没有造成不好的影响?向福建引水,流入金门的是原水,这种水要处理,就会有经济上的考虑。水质好,处理成本就小。水质差,那处理成本就大了,恐怕就得考虑投资海水淡化厂或其他供水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金门水荒,却懂得采取优惠措施鼓励民众养成节约用水习惯,如住家用水度数同比减少,就可享受水费优惠折扣。


上一篇:数千污水处理厂产生大量污泥 处置缺乏市场驱动

下一篇:河北3万人饮水困难712万亩农作物受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