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国内资讯 > 水价上涨能否破解水资源困境?

水价上涨能否破解水资源困境?

2012-02-22 09:58 分类:国内资讯 来源:科科日报

2月14日,广州市公布自来水价格调整方案,居民水价从此前1.3元/吨最高上调至2.02元/吨,同时以22吨为红线,实施阶梯水价。这是自去年长沙、西安等城市宣布上涨水价以来,国内首个一线城市首发水价上涨令。

  日前,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的主要目标。业内人士分析,一场全国性的水价调整大幕即将开启。

 
  三条红线

  我国水量水质均形势严峻

  国务院日前发布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其中提出的“三条红线”引人关注:

  一是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

  二是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

  三是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表示,之所以现阶段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中国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导致的。“目前,我国的年用水总量已经突破6000亿立方米,大约占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74%,很多地方水资源形势十分严峻,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刚性措施就难以扭转水资源严重短缺的被动局面。”

  除了水资源总量的约束之外,水资源水质的约束也更加突出。2010年全国废污水的排放总量达到750亿吨,河流水质的不达标率接近40%,直接威胁到部分地区的饮水安全。


问题聚焦

  水务企业到底是赔是赚?


  在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过程中,水资源价格改革将逐步推进。除广州外,此前,已有北京、重庆、江苏、山东等近20个省市相继预披露水价改革方案。方案中除普遍提及的涨水价、实施阶梯水价外,更涉及相关配套改革措施。

  另据报道,国家发改委也在制定相关的水价改革全国性指导意见。其主基调便是理顺水资源价格、供水价格和污水处理费的定价机制。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水生产和处理企业盈利情况不甚理想。广州自来水公司就表示,2008年至2010年公司分别亏损5081万元、2.07亿元和3.91亿元。亏损的原因是水价偏低,与供水成本形成倒挂。

  在自来水公司“喊穷”的同时,陆续发布的水务上市公司财报却又频频报喜。2011年,“水务公司平均销售毛利率达40%”的说法一度甚嚣尘上,引发外界对水务行业“暴利”的质疑。此后在众多专家的“辟谣”下才得以缓解。此次广州水价上调之际,质疑声再起,公众普遍要求水务公司亮出账本。

  中国水网研究员肖琼指出,水务上市公司的净利增长和高毛利率不能代表供水行业现状。因为水务上市公司作为龙头企业,其盈利水平一般高于行业平均值。且很多水务上市公司在自来水业务之外,还涉足房地产、工程建设等领域。此外,高毛利率也不能说明问题。因为水务是重资产行业,每年的管网折旧和财务成本很高,扣除这些后利润率一般。

  “事实上,根据我们测算,供水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1%,相当数量的自来水公司处于亏损状态。”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说。


  成本上涨应该由谁买单?

  近年来,由于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以及水源地遭到污染,多个城市实施了引水工程。引水工程所产生的巨大成本是否应该摊入水价,引起不小争议。

  “按《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的规定,引水工程成本可以计入水价。”傅涛表示。但在实际操作中,地方政府都颇为谨慎。

  在傅涛看来,政府掏还是百姓掏,其实是左手和右手的关系,因为财政资金也是纳税人的钱。“从学术的角度看,消费者直接支付更好。一是由于通过政府支付有管理成本;二是符合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毕竟,很多农村人口并未享受供水服务。”

  不过,他同时表示,将引水工程成本摊入水价需有两大前提:一是考虑公众的承受能力。当前,我国人均水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尚不到1%(国际水平是3%),未来可酌情提高至不超过2%。二是水价提高后,要加大对困难群体的补贴力度。相比工程投资,这样花钱更有针对性。


水价调整能否破解资源困境?


  水作为民生产品,同时也是一种战略性资源,对于水资源高度紧缺的中国尤其如此。随着严重的水污染,低效的水资源利用,我国水资源危机进一步加剧。

  当前中国居民用水价格成本所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平均比例不到1%,远低于世界银行所建议的3%—5%。傅涛认为,低价格不利于资源保护,福利性的低水价不能更好地促进使用者珍惜水资源。

  专家表示,水作为一种资源性产品,同时也是企业生产的必需品。对于一些核心城市来说,过低的水价势必吸引更多的耗水性企业进驻,不但客观上增加了本来就很紧张的水资源更加紧张,也不符合核心城市进行产业调整和升级的要求和定位。

  傅涛认为,水资源短缺对城市整体发展的制约其实可以通过水价来进行调节。就如上述一些耗水型工厂,如果水价提升,它们的生产成本增大,就会去其他水价更低、水资源更加丰富的城市去发展。而生活成本上升,也会阻止更多的异地人群涌入大城市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当前的大城市病,但是需要对已经在城市里扎根的困难人群进行用水补贴。


  涨价之后

  专家建议改善水质 堵住漏损


  在不少专家看来,上涨只是水资源价格改革的一个侧面。改革的最终方向,是促使供水行业由目前的“低质低价”走向“优质优价”。

  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秘书长骆建华表示,当前我国很多城市的自来水水质难以令人满意。“发达国家的水价比我们高,但人家的水质也明显比我们好,不少国家城市的自来水是可以直接饮用的。”

  要改善水质,除了更换水源地和进行管网改造外,还要加强水质的监测力度。根据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最迟到2012年7月1日,我国自来水的监测指标将由原来的35项增至106项。有关专家表示,从目前情况看,能够完全达标的自来水公司数量很少。在提高水价后,供水行业要加大在水质方面的投入。

  此外,我国城市供水漏损问题十分严重,急需引起重视。例如,广州自来水公司公布的漏损率为15.45%,这个漏损率在国内并不算高,不少城市的这一指标超过20%。

  漏损率越高,意味着白白流失的水越多,自然抬高供水成本。对此,骆建华指出,在一些发达国家城市如日本东京,供水漏损率可控制在3%左右,这显示我国自来水公司在控制漏损上还有努力空间,包括加强管网改造、提高管理水平等。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在哪儿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那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在哪儿?胡四一认为,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际上是最严格的水资源管控目标,“最严格”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管理目标更加清晰。例如,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7000亿立方米即是我国这段时间内可利用水资源的最大量。

  二是制度体系更加严密。在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框架下,要完善和细化用水总量的控制制度、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计划用水制度、水功能区管理制度等各项制度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使得每一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的行为都有章可循。

  三是管理措施更加严格。例如,对取用水总量已经达到或者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的新增取水;对于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制定节水的强制性标准,禁止出售不符合节水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现状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等。

  四是责任主体更加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对水资源管理和保护负总责,并制定相应严格的考核和问责制度。

上一篇:江门市自来水公司谋划三年后上市

下一篇:自来水水质难令人满意 我国多个城市启动水价调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