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国内资讯 > 广州5年16亿建污水处理站 覆盖557个村

广州5年16亿建污水处理站 覆盖557个村

2011-12-08 09:30 分类:国内资讯 来源:南方日报


派潭镇背阴村的生活污水经过湿地净化系统处理后可直接排到河涌里。 南方日报记者 符超军 摄


          广州民生水利聚焦·

  “十一五”期间,广州投入5.89亿建成覆盖281个行政村的农村污水处理站,259万人受惠。记者昨日了解到,“十二五”期间,广州将投16.3亿元完成557个行政村的污水处理站建设,使190.39万人受惠。

  在广州,“民生水利”的口号落实到了每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水利工程中,落实到了每一笔农村水利补贴上。因为有了污水处理站,农村告别了污水横流的过去;因为有了标准化的灌溉渠,增城的迟菜心年年大丰收;因为有了水管员,村民从“争水”转为“让水”……“民生水利”正在悄悄改变着广州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财政补贴农村建污水处理设施

  最近,广州市污水治理办公室的工程师林伟国几乎天天往农村跑,忙着组织全市农村污水处理站的半年考核。

  从2008年起,广州对无法纳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农村,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的建设。截至目前,广州市共建设了覆盖281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受益人口达259.32万人,农村污水处理率达到35%,居于全省领先地位。

  林伟国工程师告诉记者,为了确保建成后的设施管养得当、处理效果不走样,现在全市每隔半年就要组织一次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抽样考核。

  在增城市派潭镇背阴村,记者见到了当天的考核内容——背阴村污水处理站。这是一个由沉淀池、人工湿地、过滤池等设施组成的小型污水处理站。2010年投资60万元建成,解决了背阴村等附近几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处理问题。人工湿地里密密麻麻地种植着香蒲、芦竹等水生植物,这些植物根系发达,能吸收和分解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出水水质能达到二级B的标准,用于灌溉完全没问题。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没有污水处理站之前,他们村的污水都是直排入附近的小河,污水又脏又臭,夏天蚊蝇滋生。现在村里的污水都通过管道流进处理站,处理后的水很清澈,村里的环境比过去好多了。

“从这几次考核的情况看,2008年以来建成的农村污水设施维护运营情况还是很不错的,基本上都保持了刚建成时的处理效果。”林伟国说。

  在南沙区珠江西村,记者还见到了用风力和太阳能发电驱动的农村污水处理站。这个处理设施站每天能处理600吨生活污水,使附近几条村3000多居民受益。这个工程一共安装了6台容量为3千瓦的风力发电机,铺设40平方米4千瓦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板,据说每年减少排放60吨二氧化碳。

  林伟国告诉记者,农村污水处理站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而且建设和处理过程不收村民一分钱,因此深受村民欢迎。按照广州政策,农村自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除从化以外所有的地区按照800元/人进行补贴,从化市按1000元/人进行补贴。许多镇、村自发组织招标,聘请有资质的环保公司建设和维护污水处理设备,效率非常高。

  据了解,目前广州市还在开展农村污水处理工程二期,计划在2014年完成557个行政村的建设,届时全市农村污水处理率将提高到50%以上。

  农田水利建设让菜农人均收入增千元

  在增城迟菜心的核心产区——小楼镇里,农民们正在精心浇灌田里的迟菜心。今年,小楼镇的迟菜心又实现了大丰收,亩产菜心达到4500斤左右。最新刚收下来的第一批迟菜心,批发价达到了3元一斤,让农民乐开了花。

  增城市小楼镇副镇长潘巧媚告诉记者,小楼镇有17个贫困村,过去是广州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近年来,通过种植迟菜心,再加上旅游开放,小楼镇逐渐“脱贫”。

  既然种迟菜心能致富,为什么早几年不种?潘巧梅说,迟菜心生长周期长,灌溉水量特别大,过去的灌溉条件很难满足种植迟菜心的需要,所以很少有人种迟菜心。近年来,通过农田标准化建设,农田水利条件大大改善,现在小楼镇已经实现了迟菜心规模化种植。据了解,2009年增城市被列入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中央、省、广州市、增城市共筹资32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800万元,省级财政按1:1配套安排800万元,增城市自筹480万元,广州市财政安排补助资金1120万元),对小楼镇11个灌区进行了农田水利改造,共改造渠道49.38千米、水陂19座、提水泵站8座,改善灌溉面积2.58万亩,农田灌溉保证率达到90%,受益人口达到4.8万人。

  据了解,农田水利条件的改善,直接拉动小楼镇农民增产增收,冬季蔬菜亩产量翻了几番,达到4500斤/亩,农民人均收入提高了1000元,农田地租由过去的800元/亩提高到现在的最高2000元/亩。

  在白云区蚌湖,2100亩的蔬菜基地一眼望不到头,田里的喷灌设施正在给绿油油的蔬菜“解渴”。那里是广州最大的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广州最早实现农田标准化、水利现代化的农业园区。过去蚌湖的农民分散种菜,年收入只有1000来块。现在,蚌湖的菜田已经全部转租给广州绿田农业公司开展规模化种植。农田标准化使得土地效益大大提高,每亩地每年产8吨菜;先进的喷灌设施,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节水一半以上。绿田公司还返聘当地农民种菜。“现在菜农很抢手,”绿田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聘用的菜农,每个月工资都有2000元到3000元。”

实施农田水利标准化,使得耕地田园化、排灌系统化,为种植排灌要求较高的经济作物和蔬菜提供了耕作条件,提高了作物产量,农民获得了真正的实惠。

  水管员制度使村民“争水”变“让水”

  随着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逐步加强,农村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为了管理好日益增加的农村水利设施,增城市建立了“村水管员”制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每村设立一个水管员,聘请当地农民担任。现在,增城市已经基本实现“村村都有水管员”。

  增城市朱村镇丹邱村村民李苏强从2009年开始担任水管员,至今已经有3年了,增城市水务局按月给他发800元工资,除此之外他还能兼顾自家的农活。李苏强平时的主要工作,一是宣传保护农田水利的知识,二是巡查和维护丹邱村的排灌渠、水陂等基础设施,三是充当信息员,一旦发现水利设施有损坏,就要通知上一级水管所派人来修理。

  李苏强还有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调解村民之间的用水矛盾。灌溉用的水从上游水库放过来,先去哪家、后去哪家,都由水管员来安排协调。过去,位于“水尾地”的丹邱村常常因为灌溉水不足发生矛盾。通过农田水利设施改造,丹邱村灌溉水充足了,大大缓解了农村用水矛盾。李苏强说:“现在谁家缺水,旁边的人都会主动把水放过去。我当水管员以来,还没遇到过因为用水而吵架打架的。”

  继增城率先实行村水管员后,从化、花都、南沙也相继建立村水管员队伍。近年来,在广州市水务局的指导下,各区、县级市水利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水利工程设施管理模式。天河、黄埔、海珠等区形成了“统一管理模式”,南沙区采取了“管养分离模式”,番禺区形成了区、镇二级管理模式。

  水管体制改革搞活了运行机制,增强了活力,提高了管理效率,全市国有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管理人员经费、日常维修养护经费得到落实,分流人员得到了合理安置,社会保障政策全部落实。

  广州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强调,水利设施“建”和“管”同样重要。重建轻管,将造成水利设施失修,既是对国家水利投入的不负责,也是对老百姓的不负责。近年来广州市水利部门不断强化“建管并重”的指导思想,水利工程管理、保护日益加强,构建起完善的、具有广州特色的水利管理格局。

  南方日报记者 曾妮

上一篇:深圳关外涨水价 要解决租户水费高于定价

下一篇:江西成为全国第五个县级污水处理全覆盖省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