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市场行情 > 拷问水葫芦 留下十三问

拷问水葫芦 留下十三问

2011-07-19 09:38 分类:市场行情 来源:云南网

          作为滇池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11年滇池内源污染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滇池水葫芦圈养及资源化利用工程”将会在滇池主要河道入湖口、污染严重的内湖水域和蓝藻汇集区控制性圈养26平方公里水葫芦,用于拦截入湖污染负荷和消减内源污染物。

  在过去一周里,一个被定义为国家一级外来入侵物种的水草——水葫芦,引发了一场骚动。

  无论是学界还是市民,都对政府近期提出的“滇池水葫芦圈养及资源化利用工程”大面积种植水葫芦治滇的举动持质疑态度。这一消息对于长期从事和关注滇池治理的民间环保人士来说,更是犹如一记闷雷。

  于是,我们展开了一次漫长和艰难的对话,走访联系了近10名专家学者、环保人士及政府官员,但最后站出来提出质疑的只是极少数。

  这次对话由于缺少了核心部门专家的介入,并没有将大众对该项目的担忧做一一解答,而是留下了13个相关问题来解答,于是便有了“水葫芦治滇十三问”。

  专家不赞成大范围种植

  云南信息报(以下简称“记者”):各位怎么看“滇池水葫芦圈养及资源化利用工程”?

  王焕校:在解决好了综合利用的前提下可以种植,但是如此大规模的种植要慎重。

  王宏镔:不赞成大范围种植水葫芦。1棵水葫芦90天内可以扩散到25万棵,它可以通过无性和种子繁殖,大范围的推广要慎重,会挤占湖面和航道,小范围的种植,要掌握了它在滇池里扩散繁殖的规律后,采用轮收的办法进行定期收割,在一个生长期完了以后能很好地控制种群的密度。我们和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专家都一直认为大范围种植要慎重。水葫芦是我国一类的外来入侵物种,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梅念蜀:这谁说了都不算,需要一份科学严谨的可行性报告。前几天,我曾特意打电话问了一个研究“外来入侵”比较厉害的中科院的老师,他说以云南温暖的气温和富磷富氮的水环境条件,云南本身就很适宜水葫芦的生长。他认为,云南在自然条件下都会有不定期爆发的条件。这一点从我们2010年拍的草海那组照片就看得很清楚,当时草海里没有人种但是长满了水葫芦。所以对于滇池种植水葫芦,他也很担心,因为一旦大规模地种植加上自然爆发叠加在一起,所产生的效应可能就不是花钱可以控制得了的。

  记者:世界各国多有水葫芦危害的感性描述,据资料记述:孟加拉人将引自德国的水葫芦称“德国恶草”,南非的引自美国佛罗里达,人称“佛罗里达恶魔”;斯里兰卡的引自日本,被骂作“日本烦恼”,印度则称它为“紫色恶魔”。水葫芦真有那么可怕吗?

  王焕校:对水葫芦应一分为二地看。虽然种养水葫芦存在一定风险,但在所有水生植物中,水葫芦是去除水体中氮、磷能力最强的,也具有最强耐受污染能力。只要有效控制其生长范围,解决了水葫芦的低本高效采收和资源化利用等技术问题后,在避免造成水体二次污染的前提下,便可最大限度实现对水体中氮、磷的富集。而水葫芦在水面的覆盖度宜控制在40%时效果最好。

  王宏镔:水葫芦含氮量为6.777%,含磷量为1885.5mg/每公斤,如果按工程提到的22公顷的种植面积计算,每年可以从水体中带走约1700吨氮、490吨磷。

  水葫芦是好东西,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蛋白质、纤维素,但它也会吸收铅、铬、银、镍、铜、锌等重金属,除了铜与锌之外,其他重金属元素都会对身体有害。之前我们做过实验,水葫芦还能吸收放射性元素,比如“铀”,还有很毒的氰化物也能吸收。

  记者:两位老师之前对水葫芦做过相关种植的实验吗?

  王焕校:我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做了,但都是在实验室里种植,水葫芦的繁殖速度快得惊人,大面积种植存放在哪里是我首先想到的问题,因为水葫芦很容易腐烂。

  王宏镔:我们现在也在做水葫芦的实验,对水葫芦做重金属的富集,这些基础问题目前也很难做好。比如说水葫芦在滇池中生长期有多长、繁殖有多快,一平米多长时间能长到3平米、5平米,在滇池不同片区中的生长、繁殖差异有多大。昆明的水温更适合水葫芦的生长,在5天一倍的速度下,需要一个长时间的野外实验,所以这个工程不要太急于求成。

  “昂贵”的水葫芦

  记者:工程提出的圈养水葫芦的方法可以控制“逃逸”吗?

  王焕校:在滇池中这点很难做到,因为滇池的浪很大,有时高达几米,所以水葫芦的“逃逸”很难杜绝。

  梅念蜀:上星期五,我们绕滇池做走访,龙门村和辉湾一带有工人在种水葫芦,西华村也在种,但辉湾到西华村这一段没种。但我们发现这一段里还是有不少水葫芦,所以整体来讲,大家都觉得“逃逸”是很难控制住的。

  记者:水葫芦能否被很好利用?

  王焕校:目前,水葫芦主要用于制作有机肥、造纸、做沼气、饲料等,附加值不高,开发成本很高。所以水葫芦才会那么可怕,如果附加值高,那不用政府组织,老百姓早就自发进行采集了。

  王宏镔:印度人拿来造纸,东南亚有些地方会食用嫩叶和花。大规模运用一定要解决出路问题,有需要才会有人去收。要实际计算投入产出比,比如造一吨纸要多少成本,包括打捞、脱水、运输等,这样的成本有没有市场竞争力,生产出来了没人要。种植不是问题,管理才是大问题。

  记者:具体成本到什么程度?

  王焕校:我看过一份资料,印度用水葫芦造纸的成本是其他原料的3~5倍,其中最主要的成本是脱水。我曾问相关部门水葫芦开发的成本问题,对方回答加上生态环境效应成本不高。这样空说我是不相信的,有没有人真正核算过这个成本?

  梅念蜀:我们在网上查到每年打捞水葫芦的费用是10亿左右,据公开的数据显示,全国水葫芦灾害损失80~100亿元,治理花了5~10亿。水葫芦90%以上是水,要进行烘干、压榨等脱水有成本,做的饲料和肥料有运输成本,如果没人买,积压又是一部分的成本。这样总体核算下来,市政府是否能承担得了这样巨额的开支。

  几天前,我们与对水葫芦现状进行调查的5个专家讨论认为,作为建设项目,种植水葫芦应先做环境评价。因为它虽然是一个生态修复的工程,但仍是建设项目,成本是否划算,还是要很系统的来算,把各方面的成本都算进去。当然,生态成本也该算进去。这也不应是公众问了一下,领导就给我们解释一下,应该有技术文件或环境评价报告这样的东西来给公众也好、项目也好一个科学的指导。

  王宏镔:水葫芦收割后,综合利用是个很大问题。一般来说做沼气、肥料或饲料,但沼气池建造成本很高,水葫芦含水量高,脱水是笔不小费用。

  记者:怎样种植水葫芦才算科学?

  王焕校:种上去没问题,但种多少一定要经过科学测算,不能想当然地种,要根据进出水质的要求、水停留时间的要求、不同月份氮磷吸收速率的差异,应该有一个科学的计算,然后来确定水葫芦的种植面积和密度。

  水葫芦生长快,究竟什么时间将氮磷和重金属吸收到饱和,也需要准确的计算,一旦饱和水葫芦基本上就没用了,如果不及时打捞就会导致其腐烂,造成二次污染。此外一定要及时收割,否则大量繁殖会导致水底缺氧和光线,会对水底生物带来很大的影响。

  记者:听说昆明种植水葫芦是引进太湖模式,太湖与滇池的水质情况是否存在差异?

  王宏镔:滇池与太湖的水体差异对水葫芦种植问题不会太大,都处于南方,不存在越冬问题,太湖的经验拿到滇池来应该不是问题。“十一五”的国家支撑计划里就有水葫芦综合利用,就是江苏省农科院做的,既然太湖能成功,那在滇池推行也会可行。最主要就是解决收割与出路两个问题,人力物力的投入也需要科学地计算。

  希望有关部门组织座谈会

  记者:江苏农科院曾给出一个数据,他们每年会打捞110万吨水葫芦。可我们采访了滇池周边的农户,他们并不接受水草做的肥料。

  梅念蜀:我们在网上查了一下,老乡也是说这种肥料不给力,养分单一。至于饲料,江苏农科院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到要发酵,水草纤维很粗,不发酵会导致牲畜消化不良。

  现在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组织一个座谈会,由江苏农科院的代表、滇管局负责这个项目的代表、市委负责这个项目的代表共同参加,我们也会请些专家、市民代表来参加。这样,市民或专家有关技术层面的忧虑和建议可以在座谈会上提出,大家交换信息,才能得到一个很好的结论。

  王宏镔:滇池里种的水葫芦是否能做肥料、饲料确实是个问题。水葫芦会吸收重金属,做饲料要在重金属污染不明显的时候,并且氮磷钾含量高的话也不会很理想,特别是钾,含量高会导致腹泻。

  水葫芦种植不仅是学术问题,最关键是市场化运作,这需要做一个科学评估。

  记者:如何市场化运作?

  王宏镔:至少要有可行性报告,就近能不能建厂。滇池有保护红线,如产生巨大的运输费用将难以适应市场要求。

  梅念蜀:我们到滇池走访时遇到一个荷兰的项目,他们主要做滇池底泥的处置。我们当时问那个专家底泥处理厂的情况?他说因为打捞起来的底泥量很大,且含水量很高,农户使用量太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必须找个大项目把这些底泥处置了,但目前绝大部分都是填埋。导致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运输成本偏高,底泥运到污泥处理场的运费是政府贴的,生产出来的底泥没有实现产业化,只有一些推着板车来拉的农民。我们就联想到水葫芦的问题,政府未来是否还愿意去贴水葫芦的运费?会不会像底泥一样,最后还是会拉到垃圾场去填埋。

  政府可以做产业链的上游,可以去启动它,但它毕竟是一个市场的需求,政府不可能又包生产、又包买包送包使用,也要考虑有没有很好的市场需求。

  生物多样性会遭到破坏

  记者:除了以上说的,各位还担心哪些问题?

  王宏镔:单看水葫芦对生物多样性会带来影响,我们一直在强调的就是生物单一群落,这样的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是很好。水生态系统应该有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漂浮植物,这样的一个系统才会和谐,某个种群大量繁殖,和谐就会被打破,生物的多样性就会遭到破坏。这样的话,滇池将更加脆弱。

  记者:如何控制这个问题?

  王宏镔:目前水葫芦一般是人工打捞或化学控制,如果有吃水葫芦的昆虫,会有效控制水葫芦的生长,生物界都是一个相生相克的关系。但目前还没发现当地的昆虫有这个功能,如果从外面引进,又将会带来另一个外来物种的问题。生物繁殖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也有巨大的隐患。

  梅念蜀:我最担心的是项目结束后,会不会带来新问题。据我了解,之前云大和省环科院都曾就水葫芦和水草净化水质做了实验,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可都没有持续性。我们再去的时候发现,科研项目的人撤走了,可水葫芦长在那里,留下的生态影响在那里。当然原因很多,第一就是没有运行的人员,第二是没有运行的经费。

  水葫芦的项目也一样,江苏农科院撤走了以后怎么办?产业链没有形成政府会一直贴钱吗?

  光靠解释是不够的

  记者:对于这个工程还有哪些观点?

  梅念蜀:一个生态治理的工程,按照环境法就应该做环评报告,首先在程序层面上这也是缺失的。

  首先我们认为水葫芦的繁殖速度特别快,很担心工程结束后能不能捞完,项目结束后会不会每年都会爆发水葫芦。其次,水葫芦以吸收氮磷和重金属著称,将其作畜禽饲料和花卉基质,这种饲料是否安全,是否有人来买,产业链是否建得起来?此外,水葫芦作为一个外来入侵种,它对本土的水生生物是有影响的,如果它把整个湖面封死,水里没有氧气,鱼就会死亡,还会导致本土水草数量的减少甚至灭绝。国内第一部外来物种管理条例就曾提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经营一类外来物种”,水葫芦位列其中。

  最后我们考虑的是费用的问题,我们在网上查到,每年打捞水葫芦的费用是10亿左右,做的饲料和肥料有运输的成本,如果没人买,积压又有一部分成本。这样总体核算下来,昆明市政府是否能承担得了这样巨额的开支。

  基于这样的几点担忧,我认为应该找一个专业的、有资质的机构做一个环评报告,把所有这些我们担心的问题放在里面做一些深入的调查、研究和陈述。这样才能避免所有人的担忧,光靠某个领导或专家来解释是不够的。

  对话产生的“水葫芦治滇”十三问

  1、水葫芦圈养及资源化利用工程”目前进展如何?

  2、芦吸收氮、磷的作用在学界、业界和民间都有共识,但能否净化滇池水大家各执一词。怎么看“滇池用水葫芦治污已有二三十年历史,但污染状况没有明显改变”的说法?

  3、滇池治理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在之前几次全球招标中曾一度出现没人投标的尴尬,接这个项目是出于什么考虑?有几成把握?

  4、滇池水葫芦圈养及资源化利用工程是否参考了太湖模式?在具体执行操作过程中,两者有哪些不同?

  5、在过去的一年里,滇池草海也曾出现了水葫芦疯长导致航运停止的情况,近期有专家专程到滇池实地调查了水葫芦投放圈养的过程,他们对如何防止水葫芦“逃逸”担忧,这个问题怎么办?

  6、在“滇池水葫芦圈养及资源化利用工程”中,后面的“资源化利用”是学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专家认为水葫芦的开发利用成本过高,是水葫芦实现大面积种植的最大阻力。如何实现水葫芦的低本高效采收和资源化利用?是否有具体的参考或数据?如打捞成本、脱水成本、运输成本。

  7、滇池目前打捞的水葫芦主要用于制作有机肥和沼气开发,剩下的沼渣、沼叶则是免费送给周边农户。项目是否对成本进行过科学的核算?

  8、由于滇池里有大量的重金属、放射性元素及许多人体不需要的氯化物,将水葫芦加工成饲料或肥料是否对食品安全带来影响?

  9、专家和环保人士都想知道,“滇池水葫芦圈养及资源化利用工程”是否有科学理论支撑的可行性报告?

  10、除了可行性报告,是否还需要进行环评?

  11、之前在滇池治理中开展了数以百计的大小项目,环保人士分析,在项目执行中,滇池水局部治理效果明显,但是项目一旦结束,滇池水很快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滇池水葫芦圈养及资源化利用工程”如何做到持久?

  12、生物学家则担忧水葫芦的大面积种植将对滇池脆弱的生物系统带来影响,怎么看这个问题?

  13、“滇池水葫芦圈养及资源化利用工程”项目时间是多少年?要达到什么预期与要求?

  相关阅读:滇池圈养水葫芦 是良药还是毒酒?

上一篇:塑化剂影响下合肥桶装水涨价

下一篇:哈尔滨:年内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8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