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国内资讯 > 深圳水资源短缺保障体系已基本建成

深圳水资源短缺保障体系已基本建成

2010-08-27 09:36 分类:国内资讯 来源:深圳特区报

   深圳境内无大江大河,也无大湖大库,是严重缺水城市,水资源短缺一度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瓶颈。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深圳市委市政府和水务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水务实践,开源节流并举,开发保护并重,及早实施了境外引水战略,加大了本地蓄水、调水工程建设力度,加大了水资源保护力度,加强供水能力建设,实现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科学调度、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促进了用水效率和效益的不断提高,基本建立了适应深圳发展要求的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利用保障体系,以有限的水资源量支撑全市的生产生活,保障了深圳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资源、人口、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深圳,面对这样一组数字,很少有人能够轻松起来:

    深圳年均降雨量1837毫米,年均水资源总量20.51亿立方米,多年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33.9立方米,约为广东省的1/8;每年可供利用的本地淡水资源约为4亿立方米,但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2009年全市用水需求已达18亿立方米。

    然而就是这样,在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产生了这样的一组数字,让深圳人觉得欣慰并引以为豪:

    全市已建成市外引水干线两条,年供水量占全市供水量的七成以上;本地蓄水能力从上世纪90年代约3亿立方米增加到目前的6.11亿立方米,实现了从应对“水荒”到“供需平衡”再到“战略储备”的根本改变;全市供水能力由特区建立以前的1.8万立方米每天增加至目前的670万立方米每天,年供水总量达15亿立方米,海水利用量达70.76亿立方米,自来水普及率100%,原水水质达标率接近100%,保障了深圳年均28%的经济增速和1300多万人口的用水。

    在深圳经济特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面对水资源难以为继的瓶颈,请看深圳如何实现了突围――

    市外引水与市内调蓄同步实施:告别“水荒”,应急储备能力提升至20天

    由于淡水资源先天不足,深圳本地水资源多年平均可利用量约4亿立方米左右,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235立方米。由于水资源的严重缺失,致使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连续出现了严重的“水荒”。其中1991年的大旱致使市区部分高层楼宇无水供应,宝安县城只能供水两天停一天。据不完全统计,此次干旱缺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

    在这样的情况下,用水难成为市委、市政府和广大市民最关注、最头疼的问题,缺水已成为当时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经济发展之本,水源不够怎么办?针对深圳本地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并将境外引水作为缓解深圳缺水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为此,近年来深圳市相继兴建了160公里的东江水源工程、北线引水工程、龙茜供水工程,以及大鹏半岛支线工程、笔架山支线、梅林支线等10余条支线工程,铁岗水库扩建工程、长岭皮水库加固扩容主体工程、东江水源工程二期相继完工。全市已建成东、中、北三大跨境引水干线和若干支线,基本形成了“长藤结瓜、覆盖各区、分区调蓄、互联互通”的水资源调配网络。深圳基本告别了“水荒”,全市水源应急保障能力达到20天。

    此外,为充分利用东江丰水期的洪水资源和本地雨洪资源,做好水资源战略储备工作,深圳目前正在抓紧实施公明、清林径两大超亿立方米库容的“水缸”建设工程,以及全市水库群联网建设项目,其中,清林径水库建成后将成为深圳最大的水库。这些项目完工后,可使深圳全市每年增加蓄水规模3亿立方米左右,大大提高水源调蓄和应急储备能力,并能使全市水资源应急供应保障水平达到3个月。

    实施水源地“铁线”保护:一级水源保护区实施封闭式管理

    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如果没有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再多的水引进来了,储存起来了,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对此,深圳水务人有清醒的认识。

    为了在开发利用水资源过程中保护好水资源,深圳根据水利部在全国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在全市率先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水功能区纳污总量、用水效率总量控制三条“红线”,在水源地和水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铁线”保护措施:

    划定城市水系保护范围。编制了控制线范围达258平方公里的城市蓝线规划,占全市陆域面积的13.2%,明确了河湖水库、水渠、湿地等地表水体的保护和控制范围,并出台了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对保护区内的水土资源实行最严格的管理。

    实施一级水源保护区封闭管理。近年来已划定27个一级水源保护区,总面积达117平方公里,对保护区内20多万平方米的违建和窝棚进行了清拆,在此基础上,采取安装钢板网、绿篱、铁丝网等工程措施,累计围网约265公里,并配备管护人员,确保饮用水源水质安全。

    开展水源保护林工程建设。近年启动了27个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水源保护林建设项目,总投资约9.7亿元。目前8座市管饮用水源水库一级保护区水源保护林建设工程已开工建设,总投资约2.79亿元,总建设面积约4万亩;7座区管饮用水源水库一级保护区水源保护林建设工程已经完成前期工作,准备开工,总投资约6350万元。

    积极开发非传统水资源:每年利用海水资源规模居全国前列

    深圳的河流多属雨洪型,蓄滞洪能力差,每年汛期绝大部分雨洪资源白白流入大海,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血液里已经融进了“创新”二字的特区人,从对非传统水源的开发利用中,找到了破解水资源难以为继之瓶颈的又一个突破口。

    近年来,深圳统筹推进本地雨洪利用,结合深圳实际制定了雨洪资源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了雨水、再生水利用水质规范和雨水利用技术规范,开展了城区雨水收集利用及山区雨洪利用工程建设前期工作。目前,市内的公明、清林径调蓄工程和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5个本地雨水利用工程正在建设。

    在全市开展雨水利用工作,研究再生水利用工程的建设布局和实施步骤,将市内新建的侨香村、深云村、梅山苑、高新公寓作为以中水和雨水利用为主的节水设施示范社区建设试点,启动了一批雨水、再生水示范工程建设项目。

    此外,深圳还全力推进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从组织领导、法规建设、市场调节机制、产业扶持政策、技术推广和社会宣传等方面加大节水投入,加强计划用水和建设项目用水节水管理。

    海水资源利用方面,深圳在水资源开发和保护的过程中,结合用地条件、能源供应、海水水质等因素,按“水电联产”方式,开展了以深圳东部海域为重点的海水淡化技术和相关政策的前期研究工作,南山蛇口等4个海水直接利用试点工程正在建设。2009年全市海水直接利用量在70亿立方米以上,规模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东江水源工程――

    深圳的“生命线”

    每天拧开水龙头,享受着汩汩清水给您带来的清凉和快意时,您想过这甘甜的清水从哪来么?

    “清清东江水,日夜向南流。”据了解,每天通过长达160公里的东江水源工程,清清东江水川流不息,穿山越岭,流进了深圳的千家万户,支撑着深圳快速腾飞的步伐。因此,东江水源工程被称为深圳的“生命线”。

    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深圳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投资兴建了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东江水源工程,承担着向深圳抽调原水供给的重任,为鹏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水源保障。

    作为深圳两大调取东江水资源的境外引水工程之一(另一工程为东深供水工程),东江水源工程从1992年开始规划,于1996年底组织开工,历时5年,一期工程投资达37.99亿元。工程于2001年12月28日建成通水至今,每年供水能力达3.5亿立方米;2009年以来又启动了工程二期建设,在一期基础上增加年取水量3.7亿立方米,通过两年多的建设,于今年顺利完成了试通水。二期工程完工后,东江水源工程年供水能力达7.2亿立方米每年提供的原水量将占深圳市年原水供应总量的近一半。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水务部门超前谋划,在一期工程建设时就积极组织论证建设二期工程的必要性、可行性并做好了相关准备。由于一期工程与二期工程相互独立建设,一期工程的供水不受二期工程建设的影响,待二期工程建成后,可与一期工程形成“双线”供水保障系统,使一、二期工程可以错时停水检修,互为备用水源,从而提高取水效率,保证东江水源工程的正常供水,增强水源干线的抗风险能力。

    为确保境外引水的水质安全,让广大市民喝上干净水、放心水,东江水源工程的决策者和建设者,在规划建设东江水源工程一、二期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对水源水质的影响,对输水管道全部采用隧洞、箱涵、渡槽、倒虹吸管等设施,实行全封闭式输水,避免了沿途污染。

    特别是近年来,面对东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环境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东江水源工程管理单位重点加强了源头水质的监测,在东江廉福地取水口安装了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对取用的原水水质进行24小时监测,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确保引入深圳的每一滴水都不受到污染。

    饮用水源达标率99%以上

    我市采取有力措施从源头保障市民饮水安全

    随着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提速,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仅仅保障供水显然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为此,深圳在全力保障安全供水、满足经济发展用水需求的同时,将提高水质达标率作为民生水务的重点。

    深圳全市有供水水库89座,自来水厂85座,境外引水工程223公里,水源供水网络点多、面广、线长,水源地面积大,重点部位多,安全隐患多。为确保水源水质安全,深圳水务部门首先加快了139宗具有供水和防洪功能的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与此同时,对分属各区或街道办管理的小型水库实行分类管理,由市政府按照每座水库配备2名管理人员的标准,每年为小型水库安排专项管理费用。

    为加强主要供水水库的水质保护,水务部门对主要供水水库全面实行封闭式管理,在一级水源保护区和水库管理区设置岗亭及哨所,对因历史原因处于水源保护区的建筑、居住区逐步实施迁移,全面禁止保护区内的其他生产生活活动,配备水政执法队伍,加强库区巡逻,防止恐怖活动,对水源工程、水库、水厂等重要供水设施定期开展隐患排查和整改,并安装实时监控系统,确保水质安全。

    针对赤坳、铁岗、石岩、茜坑、西丽等市内主要供水水库入库河流带来的面源污染问题,市水务部门加大保护工程建设力度,利用前置库系统净化技术,研究构建适合不同水库特点的河口自然湿地前置库的可行性,并对主要饮用水库实行环库截污,防止污水流入;对水质有下降趋势的水库流域,会同发改、环保等部门实行项目限批政策,保护库区生态。

    通过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深圳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稳定上升趋势,原水水质达标率从2001年的93.5%提高到2009年的99%以上,从源头保障市民饮水安全。

    相关数据

    亿立方米

    长达160公里的东江水源工程,每年向深圳全市输送3.5亿立方米的原水。随着东部供水工程二期建设的加快推进,到2011年被誉为“深圳生命线”的东江水源工程年均原水供应量将增加1倍多,达到7.2亿立方米,占深圳市年外调原水供应总量的1半左右。

    万立方米

    全长29.82千米的北线引水工程正式通水后,管线日供水能力达到120万立方米,供水规模约为深圳市现有供水总量的四分之一,由此成为继东深供水工程、东部供水工程之后深圳供水网络的又一条生命线。

    座

    目前,深圳全市共有蓄水工程172座,其中中型水库12座,小(1)型水库65座,小(2)型水库95座,总库容达6.11亿立方米;而在1980年,全市只有中型水库6座,小(1)型水库27座,总库容不到3亿立方米。

    近年来深圳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市主要饮用水源水库水质达标率稳定在99%以上,今年以来更是连续几个季度达到100%,水质优良率达到95%以上;一级水源保护区内污染源逐年减少,全市水土流失总面积年均下降6平方公里。

 

东江水源工程――

    深圳的“生命线”

    每天拧开水龙头,享受着汩汩清水给您带来的清凉和快意时,您想过这甘甜的清水从哪来么?

    “清清东江水,日夜向南流。”据了解,每天通过长达160公里的东江水源工程,清清东江水川流不息,穿山越岭,流进了深圳的千家万户,支撑着深圳快速腾飞的步伐。因此,东江水源工程被称为深圳的“生命线”。

    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深圳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投资兴建了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东江水源工程,承担着向深圳抽调原水供给的重任,为鹏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水源保障。

    作为深圳两大调取东江水资源的境外引水工程之一(另一工程为东深供水工程),东江水源工程从1992年开始规划,于1996年底组织开工,历时5年,一期工程投资达37.99亿元。工程于2001年12月28日建成通水至今,每年供水能力达3.5亿立方米;2009年以来又启动了工程二期建设,在一期基础上增加年取水量3.7亿立方米,通过两年多的建设,于今年顺利完成了试通水。二期工程完工后,东江水源工程年供水能力达7.2亿立方米每年提供的原水量将占深圳市年原水供应总量的近一半。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水务部门超前谋划,在一期工程建设时就积极组织论证建设二期工程的必要性、可行性并做好了相关准备。由于一期工程与二期工程相互独立建设,一期工程的供水不受二期工程建设的影响,待二期工程建成后,可与一期工程形成“双线”供水保障系统,使一、二期工程可以错时停水检修,互为备用水源,从而提高取水效率,保证东江水源工程的正常供水,增强水源干线的抗风险能力。

    为确保境外引水的水质安全,让广大市民喝上干净水、放心水,东江水源工程的决策者和建设者,在规划建设东江水源工程一、二期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对水源水质的影响,对输水管道全部采用隧洞、箱涵、渡槽、倒虹吸管等设施,实行全封闭式输水,避免了沿途污染。

    特别是近年来,面对东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环境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东江水源工程管理单位重点加强了源头水质的监测,在东江廉福地取水口安装了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对取用的原水水质进行24小时监测,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确保引入深圳的每一滴水都不受到污染。

    饮用水源达标率99%以上

    我市采取有力措施从源头保障市民饮水安全

    随着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提速,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仅仅保障供水显然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为此,深圳在全力保障安全供水、满足经济发展用水需求的同时,将提高水质达标率作为民生水务的重点。

    深圳全市有供水水库89座,自来水厂85座,境外引水工程223公里,水源供水网络点多、面广、线长,水源地面积大,重点部位多,安全隐患多。为确保水源水质安全,深圳水务部门首先加快了139宗具有供水和防洪功能的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与此同时,对分属各区或街道办管理的小型水库实行分类管理,由市政府按照每座水库配备2名管理人员的标准,每年为小型水库安排专项管理费用。

    为加强主要供水水库的水质保护,水务部门对主要供水水库全面实行封闭式管理,在一级水源保护区和水库管理区设置岗亭及哨所,对因历史原因处于水源保护区的建筑、居住区逐步实施迁移,全面禁止保护区内的其他生产生活活动,配备水政执法队伍,加强库区巡逻,防止恐怖活动,对水源工程、水库、水厂等重要供水设施定期开展隐患排查和整改,并安装实时监控系统,确保水质安全。

    针对赤坳、铁岗、石岩、茜坑、西丽等市内主要供水水库入库河流带来的面源污染问题,市水务部门加大保护工程建设力度,利用前置库系统净化技术,研究构建适合不同水库特点的河口自然湿地前置库的可行性,并对主要饮用水库实行环库截污,防止污水流入;对水质有下降趋势的水库流域,会同发改、环保等部门实行项目限批政策,保护库区生态。

    通过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深圳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稳定上升趋势,原水水质达标率从2001年的93.5%提高到2009年的99%以上,从源头保障市民饮水安全。

    相关数据

    亿立方米

    长达160公里的东江水源工程,每年向深圳全市输送3.5亿立方米的原水。随着东部供水工程二期建设的加快推进,到2011年被誉为“深圳生命线”的东江水源工程年均原水供应量将增加1倍多,达到7.2亿立方米,占深圳市年外调原水供应总量的1半左右。

    万立方米

    全长29.82千米的北线引水工程正式通水后,管线日供水能力达到120万立方米,供水规模约为深圳市现有供水总量的四分之一,由此成为继东深供水工程、东部供水工程之后深圳供水网络的又一条生命线。

    座

    目前,深圳全市共有蓄水工程172座,其中中型水库12座,小(1)型水库65座,小(2)型水库95座,总库容达6.11亿立方米;而在1980年,全市只有中型水库6座,小(1)型水库27座,总库容不到3亿立方米。

    近年来深圳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市主要饮用水源水库水质达标率稳定在99%以上,今年以来更是连续几个季度达到100%,水质优良率达到95%以上;一级水源保护区内污染源逐年减少,全市水土流失总面积年均下降6平方公里。

上一篇:市水务局:市人大对《关于加强小沿河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草案)》进行立法调研

下一篇:过滤系统气水反冲洗滤池原理以及应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