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政策法规 > 拯救生命线:多部门联合 找水总动员

拯救生命线:多部门联合 找水总动员

2010-03-24 11:49 分类:政策法规 来源:慧聪网

    黔西南深山,5岁的布依族小姑娘肩挑两大瓶水在行走。

    众多的推友们相互转发着这样一张图片。随即,虚拟世界里的救援行动像野火一样蔓延开来。

    署名“中国扶贫基金会”的一条微博建议,捐款200元即可资助一个贫困家庭两个月的饮用水。

    而在线下的现实世界里,包括政府机构、企业乃至民间组织的活跃身影描摹出一幅浩浩荡荡的送水图。

    在大旱的昆明,云南大学经济学专业大二学生赵文伟最近忙碌得不像学生,白天他上课,晚上和网友们讨论到保山市乡村修水渠的事,到了周末还要和同学们到昆明的郊县农村送水。

    灾区各地“人影办”现在非常忙碌。人工增雨大师们紧张地观察着云层,判断是否达到了人工增雨的条件。“人雨弹”也在紧张地生产、运输过程中。

    数百位地质水文专家们组成突击队,在云南旱情最严重的地方连续开凿救命井。

    目前,已有部分NGO组织派人赶赴旱区,一位NGO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主要是当地的NGO,全国性的还不太多。

    政府机构无疑是指挥抗旱的中枢。近日在国家减灾委组织召开的救灾会商会上,各部门被要求各司其职,气象部门做好旱情监测预警,林业部门注意林业抗旱和森林防火,农业部则全面负责指导灾区的春耕保证工作。

    各地的救灾应急机制纷纷启动。但对民间自发的救灾力量进行合理有序的引导,乃至激发各大慈善机构及企业家们参与救灾,诸多问题都需要善加协调。

    气象部门:行云布雨

    严重的干旱之下,感到无比焦灼的首推各级气象部门。

    对未来天气走势的判断、人工增雨作业都需要气象人员做出努力。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23日对本报记者说,短期之内出现明显的解除旱情的降水可能性不太大,估计在27、28号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降水,但是这个降水能起多大作用,能不能缓和旱情我们还在监视当中。

    他说,目前的监测是会有一次降水过程,这就是我们短期做的预测。从短期的角度分析,我想到了4月份西南的雨季应该就开始了。假如有二十七八号的降雨开始以后这个降雨应该逐渐多起来了,这是一个征兆,但是这个征兆的强与弱,能不能缓和、解除旱情,我们也在期盼。

    另外,中央气象台预报23日夜间在西南地区有小到中雨。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补充说,总的这两次过程对于这么严重的干旱来讲,缓和的程度是非常有限的,可能在四月中旬之前还是见不到有效的降水。

    “那么从自然的角度来讲,进入5月份是云南雨季的开始,即便降水开始,我们也要有最坏的打算,应该积极地应对好之后可能出现的干旱继续持续和发展的情况出现。”

    各地还及时启动了人工增雨。3月22日晚20时,通过气象雷达捕捉到雷雨团后,贵阳全市30个炮点及时启动增雨作业,不到10分钟,64个乡镇普降甘霖。

   在未来10日内大部地区无雨情的情况下,云南省也在部署人工降雨,云南省气象局23日专门部署,要做好天气的适时监测和会商,一有机会立即启动增雨。

    中央气象台23日还发布了森林火险气象警报,称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部分地区森林火险气象的等级较高,提醒有关单位提前做好林区火警防范。

    政府机构:抗旱中枢

    随着多数水库水塘储水量逐渐消耗用尽,旱情的加重来得如此迅疾。

    国家防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志彤在22日警示,全国因旱饮水困难人数达2212万人,是多年同期的1.9倍,而其中八成集中在西南5省(区、市),也就是饱受旱灾折磨的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五地。

    张还注意到,在这些地区越是偏远的山区农村,饮水越是困难,“部分山区群众需到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外拉水,拉水成本每立方米达到30—80元”。

    有鉴于此,各地各级政府的抗旱救援,也从将人畜饮水、保证春耕作为重点,变为将确保人畜饮水安全作为头等大事。

    3月23日,民政部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千方百计保证群众生活用水,采取应急调水、组织送水、抽水、打深井、灌水窖、发放生活补贴等多种措施来实施。

    在救助人群上,民政部强调,要特别注意对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照料,及时送水送粮。

    但水源是个问题,地方政府在找水方面颇费心力。来自云南省财政厅的消息显示,该厅从年度省级矿产资源有偿使用费中,紧急预拨省国土资源厅抗旱找水行动经费3000万元,保证抗旱找水紧急行动的持续。

    这个“云南国土抗旱地下找水突击队”史无前例地集中了数百位地质水文专家,于13日在楚雄市莲华村委会寺登村刚刚凿出第一口井,此后第二口、第三口井陆续凿出。

    由于旱灾牵涉到地质、水利、科技、民政等多个部门多种学科,加强部门协调会商被反复强调。

    23日,民政部门通知强调,灾区民政部门要与农业、水利、气象等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及时了解灾情的进展,跟踪掌握因旱造成的群众缺水、缺粮等生活困难情况,对相关信息及时汇总上报。

    地区之间的支援,也在展开。22日浙江省发出三趟“抢”字头专列共计120个车皮,38万箱价值1300万元的农夫山泉送往云南灾区。据浙江省应急办介绍,从企业决定捐赠到最终发车,动员仅用了半天时间。

    NGO在行动

    与国家确定的救灾重点对应,一些慈善基金会的捐资救助工作也相继展开。中国扶贫基金会紧急救援部的何女士和同事们携带多箱饮用水、食品,刚刚来到云南省文山州下属的乡村,在这里,他们还将采购抽水机、水桶、水等物,帮助当地找水。

    “加上运送其他四省的物资,我们首批捐助共计200万,大概能解决两三千人的吃水问题。”何说。

    除捐赠物资外,何女士还将和同事们将每日走访结果上报,持续更新灾区的灾情及特殊需求,使得捐赠与帮助能够对接。

    在实地走访后,她发现灾区的情况确实比想象中还要严重,很多地方的生产完全放弃了,保证居民吃水都是个问题。此外,清洁的问题也开始变得严重。

    她不否认,除当地NGO外,目前行动起来的全国性基金会及NGO组织还不太多。

    区别于政府的紧急救援,他们追求的目标是将救援工作做得更细致。

    20出头的昆明籍学生赵文伟就是其中一位。跟着昆明本地的NGO,为乡村灾民送了两个多月水后,他开始思索其他方式。

    “现在送水的人已经太多了,各种力量都有。我们在想怎么能从长线来帮助缺水的人。”

    他的想法一经发到网上,立即得到twitter(一种网络社交通讯工具)上众多“推友”的支持,其中就包括远在北京的朱晓泉。

    从事艾滋病援助工作的朱晓泉也是云南人,看见家乡受灾,总想帮点忙。通过网络,他们又认识了更多有类似想法的人,众网友一合计,行动目标锁定在帮助乡村建小水渠上。

    这个想法主要来自朱晓泉。朱告诉本报记者,由于自己的两位亲人恰好在地方水利部门工作,他们把一线的感受及需求及时告诉了她,“在云南很多重灾区,往往是道路交通最不便,水利设施最薄弱的地方,当地村民常常要花几个小时来回,上山下山背水”。

    朱晓泉还了解到,遭受如此的大旱以后,乡亲们也开始发现,修建一些小的水利工程,建一些引水渠、排水沟,相当必要,个别村经本级财政支持,加上村民自发集资已经开始在做;然而毕竟乡镇财力有限,国家也暂时无暇顾及到每个地方的具体需求,更多的地方,村民仍在默默等待。

    朱晓泉说,到现在处于重灾区保山市下属某村的一位村民已经跟他们联系上,并经过赵文伟等人帮助,初步发来了水利工程项目报告书。

    “接下来我们会对该项目的可行性、预算等进行审核。没问题后,就决定帮助他们把水渠修好。”朱说。

    朱不认为资金的来源是个问题,她认为靠周围朋友和网友帮忙就行,“当然,如果真要做项目,还得找第三方进行评估或者审计,应该要做得很细致。”朱晓泉说。

    对他们自发帮助村民修建小水利的打算,云南省大众流域管理研究及推广中心的于晓刚相当赞赏。

    于长期致力于倡导对所有大型水电基础设施工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于去年获颁有亚洲诺贝尔奖之称的“麦格塞塞奖”。

    在过去几年内,于和同事们一直帮助云南丽江拉什海地区的村民修建水渠,推广“用水户协会”项目。

    具体的做法是,把一定区域的村民集合起来,共同参与村里沟渠的规划和建设,培训村民参与维护。同时,还教导居民在诸如灌溉等重大用水问题上互相协商,将有限的水资源用在刀刃上。

   他们的努力也是有效的。到今年,尽管其他很多地区池塘接近干涸,但拉什海的海子仍有接近半池。考虑到旱灾因素,他们还提前提醒村民节水灌溉,并改种玉米等抗旱作物。

    多年从事民间治水的于晓刚有个感受,由于我国的河流水域众多,国家在统一规划时可能会有疏漏,往往侧重于修大水利,建水库搞电站,同时缺乏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估;此外,对于小水利重视不够,特别是农村地区众多支渠毛渠缺乏维护,年久失修,遭遇大旱时不能发挥蓄水引水功能。

    “这当中有个百姓参与的问题。水库和百姓是密切相关的,过程中一定要尽可能吸引他们参与进来,只有农民尽了力,也明白水利对自己确实有利,他们才会花心思去维护。”于说。

    这一点,有关部门也已意识到。水利部部长陈雷22日公开撰文指出,目前我们的水资源配置能力整体上偏低,人均供水能力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

    同时,水资源利用率并不高,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8左右。

    在对策中他提到,今后要重视水资源的合理有序开始,“从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

上一篇:美的中央空调维修九次仍无法正常制热

下一篇:大旱应提升我们对环保的高度认同和责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