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国内资讯 > “西水东调”四方案穗莞深受益

“西水东调”四方案穗莞深受益

2011-10-21 10:57 分类:国内资讯 来源:南方都市报

               继此前公布10月起在8个镇上调水价后,东莞市物价局17日发布最新消息,表示鉴于当前物价指数仍高企,经济运行形势不乐观,综合考虑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对水价调整的意见和建议,原定于10月出台的东深沿线水价调整方案暂缓执行,年内不实施。东莞物价局还表示,原定于本月底召开的大市区水价听证会延期召开。据采访了解,不少市民对该项政策短期内频繁调整不甚满意。接受南都记者采访的水资源管理专家认为,除了对节约用水的宣传和价格机制的调整,更为紧迫的是解决城市单一水源的问题,多方引入水源解决东莞水资源问题。

根本困境是缺水

根据东莞市物价局此前的解释,由于东深供水工程沿线的原水价格上调,供水公司亏损大,东莞自10月1日起上调8个镇水价,平均涨幅约20%.东莞市物价局相关负责人解释,涨价的理由包括CPI居高不下,以及供水企业亏损运营。由于连月以来CPI高位运行,同比7月涨6.5%,8月涨6.2%,9月涨5.8%,市民心理上难以承受。而东深沿线8镇从东深工程购入原水的价格上涨,供水企业高买低卖,导致这些镇每月亏损近700万元。

“东莞的水资源近年来实际已趋于紧张。东江水承受压力偏大。”东莞水务局有关负责人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而有关气象数据显示,今年东莞累计降雨量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少约29.2%,此次调水波折验证了珠三角的水紧缺和水价改革面临的难题。

负责珠三角“西水东调”规划编制工作的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工程师徐工告诉南都记者,珠江东部发达地区缺水,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与水资源配置不平衡。另外西江的过境水也比东江多。“东江年净流量只有西江的10%还不到,加上承担上至河源、惠州,下通广深莞乃至港澳等发达城市,目前还能勉强应付,但长久下来难以支撑。”

南都记者昨日从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关部门获悉,珠三角将再次启动“西水东送”工程,将西江水引入广州、深圳、东莞等地。目前东莞市交水点选在五点梅水库,交水水库供水范围用水后的多余水量需输送至市内其他水库。

“如果一个城市只有一个水源,一旦遇到污染事故将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此前哈尔滨松花江水质污染事故就是一个教训。因此广州、佛山等地都在积极引入新水源,引入西江水将为广东东部地区供水稳定和安全提供保障。”中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李适宇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

对策:节用水,调机制

广东省社科院珠江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成建三曾撰写专题报告指出,东江水流域应尽快开展生态补偿机制。“具体来说,上游应积极探索市场机制运作的流域生态补偿方式,建立和增强以优质饮用水资源为主的生态产品的自主生产能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同时上下游有关利益相关者、企业和群众共同参与,从内容和形式上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在成建三看来,东莞水资源紧缺问题还要从东江这条供水大河的分配机制上去协调。

根据广东省社科院向南都记者提供的数据,负担东莞九成用水的同时,东江还直接肩负河源、惠州、东莞、广州、深圳以及香港近4000万人口的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重任,东江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100立方米/年,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700立方米/年的人均用水警戒线,更低于全省人均水资源量2100立方米/年和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200立方米/年。 

             
而与此同时,东江流域五市人口约占广东省总人口的5成,GDP约2.6万亿元,占全省GDP总量近60%,在全省政治、社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东江沿岸工业城市的用水量逐年激增,对东江水资源的争夺也趋于激烈。“总而言之,东江流域开发利用已接近极限。必须尽快开展生态补偿机制,在制度政策上尝试解决问题。”
“从理论上,给予上游的生态补偿机制既是对上游利益的保护,也将促进对整个东江的保护,但机制的设置和定位将是难点。”中山大学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科学系主任黄平对南都记者说。

“西水东调”,广深莞受益

南都记者日前在有关环境评估公示中获悉,珠江三角洲“西水东调”工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正在进行公示,规划拟定了4套从西江取水的管线方案,广州的番禺和南沙,以及东莞和深圳全市都将成为该工程的受益地区。这是继去年广州实施西江引水工程后,珠三角地区再次实施更大规模的西江取水工程,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将获取西江水,其中广州获分37.5%水量。

由于珠三角地区存在产业布局与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匹配问题,即西江水多而东部水少,目前作为东莞、深圳等地区的主要供水水源来自东江,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35.3%,已达到极限,不宜再增加取水量。广东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实施“西水东调”工程,从西江调水解决珠三角东部,包括广州番禺、南沙区,东莞、深圳等城市严重资源性缺水问题。

据悉,“西水东调”工程输水干线总体沿东西方向布置,沿途分水给番禺、南沙后,在虎门大桥下游穿越狮子洋输水至东莞、深圳。工程输水流量为80立方米/秒,设计年调水量约20.7亿立方米,输水管干线总长约95公里,初步匡算工程总投资约236亿元,施工期3年半,力争年底前报送水利部审查。规划环评显示,规划拟从西江取水,通过管线引至广州、东莞和深圳的受水点。工程供水受益区总面积5771平方公里,广州市受益范围为番禺和南沙区,重点为广州新城和整个南沙区;东莞市受益范围为全市,重点为东江三角洲河网区及中西部沿海片区;深圳市受益范围为全市,重点为宝安区。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水平年为2030年,展望年为2040年。

“东江水目前是够用的,能保证供水量,水质也能维持。但我们的规划是做到2030年,如果这时不未雨绸缪,到时再做这样的工程就来不及了。”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关负责工程师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

地理纵深

东莞超过90%供水量靠东江2020年缺水或达8亿立方

东莞出现的“用工荒”、“土地荒”、“电荒”已经广为社会关注,但是,很少人了解到东莞经济发展实际上还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在外界、甚至在很多东莞人的印象中,东莞河涌密布且雨水丰富,是一个不缺水的城市,但现实的情况远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乐观———

现状1

全市超过90%供水量靠东江

据东莞市水务局水资源管理科科长庾建星介绍,由于城市工业化进程中河涌污染程度大,全市的内河涌现在基本上都沦为排污渠,水质普遍属Ⅴ类水甚至是劣Ⅴ类水,根本无法利用。 

        
同时,东莞各大水库的水质也不容乐观,横岗、水濂山、白坑、五点梅等九大水库,水质都没有达到III类。全市唯有东江水水质正常情况下达III类地表水(可作生活饮用水)标准。
“供水总量的90%从东江取,对东江用水的依赖性很大。”谈到东莞供水现状时,庾建星不无担心地表示,当前,东莞城市供水保证率仅为85%左右,相比规模城市供水安全需要95%以上的保证率差了10个百分点,水源单一是制约东莞提高供水安全保证率的最大瓶颈。

现状2

东江水资源开发利用已近极限

“东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接近40%,再过度开发利用就会危及河流自身净化功能,破坏河流的生态环境。”庾建星援引水利专家的话说。据了解,为了避免东江被过度开发利用,省政府办公厅早在2008年就印发了《广东省东江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对东江流域的东莞、广州、深圳、惠州、香港等八个区域进行行政分水。(南方都市报www.nddaily.com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南都网)

根据该分配方案,东莞正常来水年在东江流域分配的水量为20.95亿立方米,特枯来水年仅为19.44亿立方米。而2010年东莞用水总量已达到21.07亿立方米(含微咸水利用)。随着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量进一步增长之后,东莞用水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据了解,为了控制东莞用水量进一步增长,市水务局在去年就开始制订啤酒、造纸、电子、纺织等八大耗水行业的用水定额指标。目前,啤酒、造纸行业的用水定额指标已经公布,而酒店、电子、纺织、印染、化工等其他行业的用水定额指标也正在制订当中。而且,因为供水用水形势紧张,从去年至今,东莞未审批一例新增取水项目。

现状3

人均水资源量低于国际严重缺水线

不仅水资源总量供需矛盾突出,东莞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形势更是严峻。据统计,东莞多年平均本地水资源总量20.7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本地水资源量仅为253立方米(以822万常住人口计),不仅远低于广东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755立方米,也低于国际公认的每人1750立方米的国际用水紧张线,甚至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严重缺水线。

市水务局局长张国平在不久前召开的东莞市水务改革发展座谈会上曾表示,东莞当前面临的水资源形势之严峻前所未有,已经远超出外界所想。

另根据《东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如果只是按照现有节水条件,到了2020水平年,东莞基本需水量将达到29.9亿立方米。即使在强制节水条件下,在2020年,东莞的需水量仍将达到25.3亿立方米,比2008年增加大约4亿立方米。这意味着对东江供水依赖度超过90%的东莞,届时即使是在正常的来水年也将面临巨大的用水缺口,特别是在东江的枯水年和枯水期,如果不采取措施,东莞缺水总量将在8亿立方米左右。

上一篇:生产矿泉水应如何把好质量关?

下一篇:免费铺设管线供水 解决用户困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