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国内资讯 > 青岛每天数十万吨可再生水直排入海

青岛每天数十万吨可再生水直排入海

2011-09-09 09:00 分类:国内资讯 来源:青岛日报

             青岛人均水资源量为313立方米,约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2%,属典型的缺水城市。在这一背景下,中水作为重要水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所谓中水,是相对于上水(自来水)和下水(污水)而言,是指城市污水经处理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后,在一定的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可用于灌溉、洗涤、环卫、造景等领域。

  然而,对青岛这样一个非常缺水的城市而言,中水回用的现状却并不令人乐观:一边是大量的稀缺自来水被用在完全可以用中水替代的地方,一边却是中水处理厂产能得不到释放,处于“半停产”状态。这些问题如何产生,如何解决?本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并将持续关注。

  “准中水”白白流入大海

  在绿地率高达38%的生态园林城市青岛,全市绿化用水无疑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青岛市海滨风景区管理处有关负责人说,“青岛海滨风景区绿地面积约120万平方米,每年需要消耗数十万吨水。目前,青岛绿化用水主要使用自来水和雨水,其中雨水占比不到两成,其余80%基本都是自来水,这大量消耗了城市有限的水资源。”

  该负责人表示,绿化用水对水质并没有太高的要求,雨水能用,中水同样能用,完全没有必要放着廉价的中水不用,偏要使用自来水。“为了节省自来水,我们开始在八大峡广场使用中水进行绿化。但由于绿地过于分散,中水管网建设跟不上,绝大部分区域还无法使用中水。”

  在团岛污水处理厂西侧的海边,一根直径约一米的排水管道口流淌着白花花的清水。记者用塑料瓶取了些水仔细观察:水体清澈透明,看不到任何杂质,也闻不到任何气味,除了颜色偏黄之外,与自来水并无太大差别。

  “这些水已达到目前全国最严格的一级A排放标准,只需再进行过滤、消毒等简单处理,就完全可以满足绿化、冲厕等城市杂用水需求。”团岛污水处理厂厂长华凤山告诉记者,团岛污水处理厂主要处理市南区中西部和市北区部分区域的生活污水,汇水面积约10.6万平方公里,服务人口26万人,设计规模为每天10万吨。为进一步提高排放标准,改善胶州湾海域环境质量,该厂于2009年底实施升级改造,今年初进入联动调试,出水水质提高到一级A标准。

  “这个标准的水即便不作任何处理都可以用做绿化浇灌,我们厂区的绿化一直都用这些水。可相对于处理厂每天近7万吨的出水量,这点回用简直不值一提。大量的‘准中水’就这样白白地流入了大海。”望着这些日夜不停流淌的清水,华凤山心急如焚。

  中水公司遇“卖难”

  其实,并非没有人打再生水的“主意”。与团岛污水处理厂一墙之隔的青岛润泽中水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由该公司经营的总投资5480万元、于2008年建成的团岛再生水回用工程就是为了“留住”这些青岛最稀缺的宝贝。

  记者在该公司水处理车间看到,一根几十厘米粗的水管将团岛污水处理厂排出的水引进了一个水池。和在海边看到的排海水一样,这些水除了颜色偏黄外,与自来水并无区别,也闻不到任何异味。

  “我们先是通过生物滤池进一步除去水中的悬浮物和COD等污染物,然后由加压泵站送入清洗过滤器,去除颗粒较大的悬浮物,再进入膜组件过滤,进一步去除悬浮物,最后进行杀菌处理。经过这些环节处理后的水已经和自来水水质接近,除了不能直接饮用外,完全可满足城市杂用水要求。”青岛润泽中水处理厂车间主任刘东波领着记者体验了中水 “诞生”的整个过程。

  “你看,多清澈,看上去和自来水几乎完全一样。”刘东波拧开出水管上的龙头,现场为记者展示经过最后一道工序处理后的中水。生产出来的中水被装进厂区一个密封的清水池。“当用户需要使用时,厂里的水泵就将这些水通过中水管网送到用户那里,实现废水的资源化利用。”

  采访中,记者留意到往外送水的加压泵房“很安静”,水泵基本没有工作。“用户需求量很小,处理厂无法满负荷运转,经常是转转停停。”刘东波道出了其中的原委。

  “公司运营三年来,我们一直在致力于提高中水质量,让用户满意。现在,水质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可市场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扩大。”该公司副总经理赵培春说,经过三年的发展,公司的市场虽然已从最初的双星金色海岸小区增加到智荣中学、海滨风景区、八大峡新村、金湾热力公司,用水性质也涵盖了绿化、冲厕、洗车、降尘、施工和锅炉降温等多个方面,但总的需求量还是偏小。

  赵培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三口之家每天冲厕次数大体为10次左右,以每次冲水量6升计算,每天冲厕用水总量才0.06吨,整个双星金色海岸400余户每天冲厕用水量才20多吨,相对于公司每天5000吨的处理能力而言用水量太少了。

  同样遭遇尴尬的还有成立于2001年的青岛海湾中水公司。“2001年3月,青岛市被确定为全国五个中水回用试点城市之一。一个月后,青岛国信实业公司、青岛市城市建设投资中心和青岛市排水公司出资1000万元组成项目法人青岛海湾中水公司。此后依托海泊河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该公司先后投资8000多万元建设了中水设备,形成了每天4万吨的生产能力。”青岛城投集团副总经理石志强当年的身份是市政公用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对青岛开展中水利用的一举一动可谓再熟悉不过了。

  在去年青岛城投集团受让了国信公司64%的股权以后,海湾中水公司再次进入了石志强的视野。“青岛需要中水。”这是他的判断。

  据介绍,目前,海湾中水的用户已从建立之初的少数几家,扩展到海泊河景观用水,文化公园、山东路等周边的绿化用水,以及联城·海岸锦城、麦岛金岸等居住小区。中水使用范围已覆盖城市景观、绿化、工业用水、居民冲厕、水源热泵等领域。“即便如此,用水需求量还是偏小,供大于求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公司的产能无法完全发挥出来。”石志强说。

  一项青岛市节水办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市区日供水量约为65万吨,污水处理厂每天处理后排放的水约为50万吨,中水使用总量约为每天10万吨,使用率为20%左右。也就是说每天有40万吨可再生水被白白排入大海。如果放在一年的时间尺度上,这个数字则是1.46亿吨,相当于2.6个崂山水库的库容,接近市区全年2.2亿吨的用水总量。

  一边是大量的稀缺自来水被用在完全可以用中水替代的地方,一边却是中水处理厂产能得不到释放,处于“半停产”状态。这样的事实,对于青岛这个缺水的城市来说,让人可惜,让人无奈,更让人尴尬。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本报将进行深度的调查。

上一篇:2015年 西安所有重点镇均建污水处理厂

下一篇:对“致癌水”厂家以“行为犯”追责

分享到